您的位置:首页> 思想> 对金融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思考与建议

对金融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思考与建议

——以河南省安阳市为例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3-07-12 07:17

□马长林

实施粮食安全战略是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的应有之义。河南省安阳市作为“豫北粮仓”,是农业农村部规划的粮食优势种植区域,安阳银保监分局通过对金融助力该地区粮食安全的现状分析,发现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切实推动金融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成果转化。

金融服务粮食安全现状

金融有效助力“藏粮于地”。安阳辖内银行保险机构从耕地数量增加和质量提高两方面着手,不断加大信贷投放和保险保障,一季度末,安阳市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贷款余额75.26亿元,较2020年末增长78.55%;2022年保险机构为该市三大主粮承保772.37万亩,为99.89万户农户提供68.92亿元风险保障。金融活水润泽下,安阳市粮食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取得双增长,2022年该市粮食种植面积898.24万亩,超额完成河南省定目标任务,该市粮食总产量379.32万吨,同比增长13%;该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84万亩,其中,安阳县广润坡14万亩高标准农田灾后重建示范区项目,实现亩均粮食产能提高约100公斤。

地方特色产业“春笋破土”。该分局通过持续政策引导,辖内银行保险机构积极向当地引入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有力促进“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产品发展。截至目前,辖内农信系统重点打造出内黄县果蔬种植加工、汤阴县中药材种植加工、滑县粮食深加工等重点农业产业集群,累计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1267家,贷款余额2.23亿元。辖内保险机构加大产品创新性和适配性,承保对象从种植养殖两业扩展至农机具、中草药、水果和果树等,保障范围涵盖产量和价格波动风险。其中,人保财险安阳市分公司成功落地生猪价格“保险+期货”项目,为滑县14家生猪养殖户提供风险保障2500余万元,精准护航当地生猪养殖产业发展。

基础金融服务“扩面增效”。近年来,辖内银行保险机构金融服务力度逐步下沉,银行机构乡镇覆盖率、保险服务乡镇覆盖率和银行业村级基础金融覆盖率达到3个100%。基础金融设施的高覆盖率为银行保险机构助力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有效抓手,截至5月末,安阳市涉农贷款余额1227.74亿元,较2020年末增长40.76%;县域存贷比54.54%,较2020年末增长4.54个百分点。春耕备耕方面,本年度投放贷款2814笔、3.25亿元;辖内保险机构为该市47.52万农户提供风险保障57.26亿元。

现阶段的困难和问题

在服务模式方面,综合深度不够。在“三农”和粮食安全方面,政银保担综合性金融合作模式还未形成,现阶段更多地体现在银行和担保公司合作的单链条服务方式上。保险机构的保障作用体现不充分,银行保险的互补合作模式未能建立,保险机构对“三农”领域贷款的风险缓释作用,由于增加成本、赔率较高、农户意愿不高等原因未能较好发挥,保险和银行仍处在“单兵作战”状态,金融服务综合合力尚未发挥。

在产品创新方面,商业化程度不高。该分局调研了解到,辖内银行保险机构涉“三农”金融产品创新较为滞后,产品主要集中在相关产业信贷和政策性农险方面,尤其对于“三农”主体意愿较强的灵活周期信贷产品、普惠性商险和农机装备类产品等,涉及较少。同质化较为严重,风险较大的前期种业培育、种植、灌溉机具等方面金融支持比重较低。金融服务的普及与推动主要以政策作为引导,市场化程度较低,商业性金融模式有待进一步优化。比如,商业性农险保费定价偏高,与涉农领域客户承受程度、理赔需求不匹配,导致农险整体比例未能满足主体需求。

在重点领域方面,支持力度较弱。辖内金融机构在农业技术领域和高标准农田方面的参与度较低,支持模式尚处在探索建立初期。2023年,安阳市种业企业、制种基地贷款余额仅300万元,高标准农田领域建设、改造、管护贷款余额仅200万元,且在近3年中仍处于下降缩窄态势。国家将农业技术和高标准农田领域作为工作重点,但现阶段银行保险机构相关配套性政策和适配性产品仍在建设中,机构与政府的相关沟通渠道尚未建立,金融对重点领域的切入点还需挖掘。

在政策落实方面,重视程度不足。一方面,县域资金外流严重。安阳市县域贷款占该市贷款比重仅为五成,低于存款所占比重10个百分点,存贷比一直徘徊在较低水平,导致县域资金短缺,金融服务有效供给不足。另一方面,基础配置有待提升。当前,农发行、国有大行和农合机构构成了乡村振兴的金融主力军,其他银行保险机构存在网点覆盖范围小、人员数量欠缺、部门设置不全、信贷投入不足、产品种类少等因素制约。安阳市80家银行保险机构中,仅有13家派驻驻村第一书记,占比不足六分之一,且乡镇覆盖率不足三成。

政策建议

产业端:整合优化,聚焦重点产业。相关机构应充分做实金融在种业、高标准农田和农业机械化领域的资源配置作用,助力重点产业创新发展。辖内金融机构应紧盯种业,以研究院、学校等地区技术产业水平为基础,提升种业产业链融资便利度,支持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优先培育当地种业龙头企业;保障耕地,充分发挥政策性银行的优势,应更加主动地对接融资需求,鼓励通过发行“高标准农田建设”专项政策性金融债券等形式,降低融资成本;发展机械,辖内银行机构应加快构建与农机生产企业相适应的信贷政策体系,灵活开发各类信贷产品和提供个性化融资方案,全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和高质量发展。

产品端:创新升级,侧重产品适配。监管机构应及时引导辖内各银行保险机构根据粮食产业投入周期及新型主体经营特点,积极升级金融服务和产品。辖内各银行保险机构应做好周期适配,针对粮食安全中突出的融资难题,相关机构应进一步拉长业务时间链条,匹配长期资金,提升业务办理便捷度和风险保障完整性;做好品类适配,引导机构提供粮食生产、流通、加工的全过程金融服务,建立链式金融服务模式,积极提供循环贷、无缝隙贷、贴息贷等产品,降低抵质押物必要性;做好风险适配,鼓励保险机构积极拓展政策+商业的农险经营模式,争取政策补贴,升级产品算法,进一步提升保费和理赔的平衡性和合理度;做好模式适配,加强银行、保险和担保公司的合作力度,发挥粮食产业担保基金作用,建立完善粮食贷款保险机制,对粮食生产经营主体提供担保,对出现风险的按一定比例代偿,实现风险共担。

监管端:突出引导,督促政策落地。监管部门应加大对银行保险机构的引导作用,通过完善政策、细化落实和后续跟踪等流程,督促金融资源落地。首先,监管部门应针对粮食安全中特色产业、耕地建设、技术突破等内容,下发专项指导意见,夯实政策基础。其次,监管部门应立足当前“行长进万企”、科创金融等工作,融入国家粮食安全中涉及的重点融资需求主体,与地方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联动,组织召开专题对接会,着重引导信贷资金和风险保障到位。最后,监管部门应补齐乡村振兴后评估环节,尤其体现国家粮食安全内容,提升相关评价权重,反向督导机构切实跟进政策落实、确保产品和服务落到实处。

(作者系安阳银保监分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