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要闻> 【鑫日谈】反诈需要前置

【鑫日谈】反诈需要前置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3-07-04 08:20

□记者 黄明明

最近,记者多次接到一些陌生来电,对方自称是某某快递或者商家“客服”,说记者在网上购买的商品丢失,要协商处理。第一次接到电话的时候,由于对方能够准确说出记者的名字和电话,记者还半信半疑,后来一查并无此快递,便不予理会。第二次,对方故技重施,记者更坚信对方是在行诈骗之事,中途便挂断了电话。

在为自己个人信息泄露而气愤的同时,发现这并非“孤案”。身边也有人接到类似电话,有人能够识破骗局,也有人将信将疑,沟通了半天,发现可疑之处,没有上当受骗。这种漫天撒网式的诈骗,可能涉及成千上万的人。从概率上来看,肯定会有人中招。记者通过网络搜索,果然看到不少上当的案例。比如有女子接到一个电话,对方冒充快递客服,声称报警人的快递丢失,需要通过口令红包的方式,将快递丢失的钱和保险返还给报警人。好在女子及时醒悟,挂失了银行卡,没有造成进一步的损失。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已经曝光的诈骗手法,很多人已经知晓其套路,固然难起作用;那些新型的手法和套路,也遭遇到“露头就打”。在接到几次诈骗电话后,便收到了北京反诈中心的提示,称电商、快递等“客服”以退款、理赔为由要求私下转账的都是诈骗。国家反诈中心APP也发布提示,接到自称“客服”“快递客服”“卖家”等电话,请提高警惕,不要点开对方发来的链接,凡是要验证码的都是诈骗。我们为反诈部门的及时、迅速点赞,也应该思考,如何破除这种“打地鼠”的游戏,真正实现全民反诈,让诈骗分子无处可藏。

反诈的重点应该放在前置环节,加强事前和事中防范。一般来说,诈骗案件的事后追偿较为不易,一旦被骗走资金,往往意味着形成了实质性的损失。因此,一方面要继续加强对于全民反诈知识的普及,形成对于诈骗套路的免疫屏障;另一方面也要求相关部门加强对于新型诈骗的跟踪,及时提醒容易上当受骗的群体,打断诈骗分子设计的链条。

当然,形成全民反诈的氛围还任重道远,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不仅需要公安机关和人民群众的力量,还需要金融机构等企业的广泛参与,在知识普及、反诈提示方面用好网点、网络资源,发挥好“扩音器”“警示钟”的作用。对于疑似遭遇诈骗的人们,也要该出手时就出手,帮助他们看清真相、及时止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