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史> 从太行山走出来的“百姓银行”

阅史探微

从太行山走出来的“百姓银行”

——山西农信红色发展史小考(上)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3-06-30 07:46

□周文波 陈志斌 张生勤 记者 李东明

巍巍太行山,见证了山西农信的光辉历史。

山西农信被人们称作“从太行山走出来的”百姓银行。

太行山农信机构

1937年8月22日,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决定八路军三大主力师立即开赴山西抗日前线,放手发动群众,创建巩固的抗日根据地,建立支持长期作战的战略支点。会后,八路军总部及129师先后挺进太行山,并以晋东南为依托创建了晋冀豫抗日根据地。

边区政府成立之前,农村高利贷是农村封建性剥削的重要形式。统治阶级在农村通过“卖青”“利滚利”等手段残酷剥削农民,所谓“出门二分利、两月一季粮”,使贫苦农民债台高筑、不堪重负。根据地创建后,要进行持久抗战并夺取抗战胜利,就必须依靠农民,就必须打击高利贷,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边区农村虽然经过减租减息和土地改革,农村的封建借贷关系在一段时间内基本上被摧毁,但单靠农贷资金仍然满足不了农民在生产和生活方面的资金需求。另外,农村中也有一部分闲散资金未被充分组织利用,因此农民有建立自己群众性新型借贷关系的迫切要求。于是,冀南银行成立后,边区政府和社会团体就试办了信用合作雏形组织——“农民低利借贷所”,开始通过合作金融支持农民发展生产的探索。1939年仅太行区就成立了577个“农民低利借贷所”。“农民低利借贷所”的出现,为巩固革命根据地,支持根据地农民组织起来,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困难,打击高利贷,支援革命战争起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日本侵略者对根据地实施“三光”政策和物价不稳等因素,“农民低利借贷所”历经3年停办。

从1940年起,冀南银行在各地陆续试办农村信用合作组织。1941年,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先后颁布了合作社条例草案和信用合作社模范章程,积极引导根据地合作事业的发展。

1945年起,冀南银行进一步出台了扶持信用合作事业发展的政策制度,在边区政府、冀南银行的持续引领下,长治地区先后成立了罗村、百尺、李村等信用合作组织。

1945年9月,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在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重庆谈判期间,上党战役打响,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取得反击国民党军进攻的第一次大规模歼灭战胜利。1945年11月,长治及周边地区率先获得解放。随之在一年半时间内完成了土改。为了支援全国解放战争的战略需要,长治周边的太行、太岳根据地、解放区出现了信用合作发展的小高潮。截至1947年6月,信用合作组织达到663个。

农民合作社开创敌后根据地农民合作化先河

罗村信用社是山西省最早成立的农村信用社,是在罗村农民合作社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罗村位于山西省长治市屯留县西北部,属吾元镇。日寇侵占屯留后,实施“以华制华”“以战养战”策略,加强对沦陷区的统治,加紧对根据地的进攻。政治上利用汉奸走狗搞反动宣传,经济上采取各种措施实施经济封锁,妄图把根据地军民卡死、困死。一方面对根据地实施物资封锁,严禁食盐、布匹等生活必需品进入根据地;另一方面在根据地发行伪钞,促使根据地流行的“冀南币”贬值。同时,把因连年灾荒涌入屯留的灾民赶往根据地,给根据地造成更大压力。

1942年春,负责罗村地区生产自救工作的共产党员郭玉堂,通过广泛发动群众,在罗村西北的庙后沟建立了3个长年变工队(互助组),共有17户农民、26个劳动力、7个辅助劳动力、17头牛。组织妇女们纺棉织布,出售给抗日政府;组织男劳动力开荒种地,扩大生产。一年下来积存了50石粮食,郭玉堂也因此参加了县里召开的生产自救表彰大会。

回村后,郭玉堂在同变工队成员广泛交流意见基础上,向党支部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变工队互助合作、建立农民合作社的想法,党支部研究同意后向县委进行了汇报,得到了县委的大力支持。随即由郭玉堂起草建立农民合作社的方案,拿到变工队上进行了深入讨论。大家一致同意这种“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生产自救办法,筹集13股1.5万元冀钞,加上变工队积存的50石粮食,构成了合作社的起步资金。以老商户刘士增、黄玉秀两家的杂货铺和秦佩章的药店为基础,于1943年3-4月间,在罗村李福科家里办起了农民合作社。由郭玉堂任经理,李治保担任会计,商业内行里手刘士增、黄玉秀担任业务员。

合作社的创立,不仅开创了敌后根据地农民合作化的先河,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同时也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有效改善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

合作社创办之初,为解决根据地物资奇缺难题,在党组织和地方武装的支持帮助下,积极在敌占区布设内线,广泛收集情报,多方打通关系,派遣采购员东到长治、潞城,西南到临汾、运城,北到平遥、太谷,避开敌人的重重阻挠封锁,成功组织回大批土布、食盐、煤油、宽烟、纸张等货源,同时收购农民的粮食、油料、畜皮、中药材等产品进行销售,有效缓解了物资紧缺压力,极大方便了根据地军民生活。

4个多月后,合作社有了盈余,就按股份进行了第一次分红,股东们获利不少,轰动全村,吸引了更多的群众入股。仅7天时间,就增扩股金24万元(暨南币),连开了多年药铺、染坊的私人老板也都入了股,资金积累达到60万元(暨南币),股东发展到620人,职工由原来的4人增加到十几人,门市部也由李福科家里搬迁到罗村大庙里,扩建了购销门市部,相继办起了药铺、油坊、粉坊、染坊、织布坊、铁匠铺、木匠铺等,同时继续组织农民互助变工、开荒种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