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要闻> 【金融的新时代】“数智工匠”助金融数字化转型

【金融的新时代】“数智工匠”助金融数字化转型

——记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邓舒仁数字化建设创新工作室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3-06-26 07:42

□梅琳

数字经济是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金融数字化转型在金融数据和数字技术双轮驱动下,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助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

2019年7月,为贯彻人民银行“数字央行”建设和浙江省数字化改革决策部署,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启动央行浙江数字化平台(以下简称“数字化平台”)建设,成立工作专班,组建邓舒仁数字化建设创新工作室(以下简称“工作室”)。该平台启动建设以来,工作室组织开发上线应用10余项,在数字赋能提升履职质效、改善金融服务、助力产业转型发展、数字红利惠民上取得显著成效。2022年,工作室被全国金融工会授予“全国金融系统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

跨部门综合应用促进数据共享

“工作室的重点攻关课题和创新目标是组织建设数字化平台,打造以分布式架构为基础的一体化、智能化数据平台。”长期从事数字金融、金融科技研究的工作室负责人邓舒仁,曾参与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互联网金融监管国内外比较研究。

万事开头难。“在数字化平台建设过程中,最核心、最大的挑战来自数据归集和资源整合。”邓舒仁认为。

数据是核心价值要素。“我们在做业务需求分析时,听取业务部门对数据的意见和建议,建设了集数据采集、加工、综合应用为一体的一站式整体服务平台,充分激发数据要素的倍增效用;搭建与业务匹配的用户权限管理体系,推动数据分类分级、分类施策,按照数据保护级别落实相应安全防护措施。”在工作室中主要承担研发管理职责的卢康权介绍。

“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是一项复杂工程,我们通过归集金融机构、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的大量数据,推动开发上线运行‘开户码’。”邓舒仁介绍,“开户码”累计业务办理量超7456万笔,精准助力防范支付业务风险和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

目前,数字化平台共有人民银行用户3640多个,金融机构用户超过6.6万,在优化金融管理与服务等方面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应。

做好金融服务“最先一公里”

小微企业与大企业相比,存在缺少抵押物、纳税额较小、经营流水不稳定等情况,在融资渠道、融资额度上较难获得银行信贷支持,部分企业甚至从未用过融资工具。

为首贷户提供信贷服务是普惠金融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与浙江省市场监管局合作,结合人民银行信贷大数据进行对比,梳理出‘信贷白户’企业清单,推送给金融机构,帮助他们拓展金融服务,收到良好的社会反响。”曾构建全国首个企业首贷户统计监测体系并在浙江开展应用的工作室成员吴建介绍,工作室金融统计大数据分析系统提供“无贷户名单筛选推送、首贷拓展分地区成果统计评比”等功能,结合与浙江省市场监管局合作开展的首贷户拓展专项行动,2020年以来,共拓展小微企业首贷户37.2万户,首次贷款金额1.09万亿元,有效助力金融普惠。

在创新实践中传承“工匠精神”

工作室共有6名成员,来自不同的部门、条线。“我们基于共同的使命和爱好,走到一起并肩作战,既分工又合作,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不断形成共识,在共同进步中对数字化技术及其前沿理论有了更清晰的认知,这非常宝贵。”邓舒仁带领他的团队在困难和挑战中凝聚起“工匠精神”,并培养出一批学习型、知识型、创新型、综合型的数字化人才。

“在组织协调和能力素养等方面收获了宝贵的成长。”“领导的支持和各部门的协同配合,让自己所学专长得以充分发挥是一件荣幸的事。”“从技术路线研讨到落地实践实施,平台建设给了我们在实战实效中锻炼的机会。”无论是参与了数字化平台项目全流程建设的“总联络人”姜家杰,还是在平台中期建设时加入工作室的王瑞松,以及埋头干活的理工男彭中柱,不同的获得感激励着他们在新时代的舞台上既脚踏实地,又仰望星空。

3年多来,工作室组织开发的各类大数据业务应用至少节省开发工作量20%,节省开发、软硬件运维等各项费用50%;数据统一采集系统(DRP)支持实时(秒级)和大文件(5GB以上)采集,实现极速数据质量校验功能(1ms每行);数字化平台网络安全保障获评2021年浙江省数字化改革网络安全十大优秀案例,2022年以“省域金融数治平台”为名申报金融科技发展奖,荣获二等奖。

如今,数字化平台已成为浙江省人民银行系统履职中的大数据分析应用平台、协同办公平台、业务管理平台和金融管理与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