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普惠> 记者观察:在差异化上“再添一把火”

记者观察:在差异化上“再添一把火”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3-06-21 09:49

□本报记者 马翀

热门景区人头攒动,网红饭店一桌难求,机票预订量上涨……这是今年以来“烟火气”回归的真实写照。消费市场回暖的背后,有金融机构忙碌的身影。但目前来看,金融助力消费存在产品同质化、场景同质化、服务同质化的问题。未来,金融机构想要让消费热潮延续,就要在差异化上“再添一把火”。

产品差异化,从“扎堆投放”到“精准滴灌”

目前来看,市场上出现的消费金融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消费信贷产品主要集中于住房、汽车等领域,对教育、医疗、旅游、养老、文化等其他领域的支持不足。这就导致某些消费场景竞争过度,有些消费场景却缺乏关注或处于空白状态,比如农村消费金融、银发群体消费金融等。

对此,金融机构在开发消费金融产品时,一方面要拓面,既要加强对大宗消费品的支持力度,也要将金融服务的触角延伸至文化旅游、养老育幼、医疗健康、群众体育等服务消费当中,同时也要积极布局情感消费、绿色消费、知识付费等新型消费领域,充分满足消费者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消费需求。

另一方面,要“搭链”。金融机构可以结合自身情况,针对有共性的相关行业,上线一些支持小微企业经营的APP,帮助小微企业串联起上下游,这样既有助于消除银企信息不对称,又可以推动产业链良性发展,从而可以更精准地开展信贷投放,更好地促进各类消费。

服务差异化,从“守株待兔”到“主动布局”

在消费复苏初期,很多用户对消费金融产品的需求主要停留在可得性上,只要能贷到钱什么都好说。但在产品同质化严重的情况下,金融机构如果还采取“守株待兔”的服务方式,不是站在客户的角度想问题,而是“有啥给啥”,最终就只能“被挑剩下”。破解这一难题,金融机构需要在服务上下功夫。

将线上线下服务相结合。现在,消费金融产品基本实现了线上自助申请,用户体验差异不大,这就需要金融机构在线下活动上多做文章,尤其要加强场景金融的建设,围绕客户衣食住行用做足文章。

在贷款期限和利率上给予相应倾斜。以二手车为例,随着消费观念的迭代更新,二手车交易已成为汽车消费市场的重要支柱。为了提振这一消费领域,可适时调整对二手车的贷款管理政策,将贷款期限由原来的3年调整为5年;同时,金融机构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在贷款利率上给予一定优惠。

加强联动,采取集体作战模式。支持消费复苏,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政府部门、监管部门可以进一步发挥引导优势和平台优势,搭建金融机构与大型商圈、专业市场等批量消费渠道合作的平台,构建常态化政银企互动机制,加强信息资源共享,实现客群的双向输送引流,切实解决消费者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促进消费金融市场规范健康发展。

考核差异化,从“不敢不愿”到“敢放愿放”

“随着贷款利率的下降,消费贷还款压力增大,虽不断加大消费贷投放,但仍无法弥补还款潮带来的贷款余额下降。”一位银行机构从业人员道出了目前金融促消费过程中面临的难题。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问题不容忽视,客户资质参差不齐,防控风险压力较大。这两大问题的存在导致客户经理对消费信贷产品不敢放贷、不愿放贷。

对症下药方可药到病除。要想让客户经理“敢贷愿贷”,金融机构需要做到如下两点:一是考核差异化,建立健全相关尽职免责制度,进一步提高消费信贷从业人员免责比例,适当提高不良贷款容忍度,消除客户经理后顾之忧。同时,由于大宗消费品对消费拉动作用明显,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安排专项奖励费用补贴等方式提高信贷人员营销积极性。二是科技赋能防风险,有效整合各部门信用数据,提高征信数据的整合能力和使用效率,把好客户准入关,防范风险。同时,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有效的风险控制模型,确保风险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