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主旨演讲> 小雨伞保险经纪创始人兼执行董事光耀:突破保险行业的“不可能三角”

小雨伞保险经纪创始人兼执行董事光耀:突破保险行业的“不可能三角”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3-06-14 17:27

□记者 谭乐之

小雨伞保险经纪创始人兼执行董事光耀在会上表示,保险行业存在“不可能三角”,即客户利益、营销利益、保险公司股东收益三者无法同时实现,必须有所取舍,“我们坚持客户利益优先,提供好的产品和服务”。

“我们在人身险领域做的工作可以分两大类:向左走和向右走。”光耀说。

“向左走”是小雨伞保险经纪自2015年进入行业以来一直坚持在做的,即医保、惠民保、定期寿险、健康险等产品的互联网化。“惠民保定价非常便宜,价格几十元和几百元不等,离互联网近,适合在线上销售。按照这个逻辑,越左端、越标准化,性价比越高,越容易互联网化。过去,我们认为重疾险是需要强营销参与的,但近年来寿险、重疾险、百万医疗险也在逐渐标准化、互联网化,这是一个趋势。”光耀说。

“向右走”即线下个险经营,比如终身寿险、年金险离线下较近,这些产品除了标准化外,还有很多专业化需求,如咨询服务等。

以下为发言全文:

光耀:各位嘉宾上午好,我是小雨伞保险经纪的光耀,今天,我把我们这些年对行业的认知和过去的一些实践做一些分享。

首先看这张图,大家熟知的是小雨伞保险经纪,其实在2015年之后,我们也在不断对整个产业做一些布局,目前保险交易这个板块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小雨伞全国性保险经纪,一个是创信保险销售,我们在2021年左右,比较深地介入个险业务。

除了保险交易之外,我们还做了很多医疗和服务的工作。比如说,打开小雨伞的APP或者是微信小程序,里面有“闪赔”标签的产品,它的理赔是由我们的公估公司或者我们理赔团队,通过给用户垫付理赔款协助保司完成理赔。当然,这是一个小案子,如果是大案子,还需要定责定损。

在天津,我们还有一家互联网医院。我们在做部分医疗险产品的时候,除了和保险公司合作,我们也尝试能够做一些医疗服务,加到这款产品的TPA库里面去。

同时我们也有一家独立的子公司,它本质是做核保端风控的,就是当一个客户在投保的时候,我们要判断这个客户的风险,比如说带病体的客户,就要做一些额外的加费或者除外或者拒保。我们觉得有一些医疗险,它的保额是差异化定价的,经过风控后,在不同城市,可买的保额是不一样的。

小雨伞最早以线上销售保险为主,逐渐在往线下靠拢,总体来说,我们在中东部地区覆盖的范围会多一些,在区域布局上也更多了一些。

经历了大概9年时间,我们逐渐通过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尝试扎根线下的新中介个险模式经营。我经常说,这个行业有很多变化的地方,也有很多不变的地方。说实话,如果不是有很多行业的变化,我们很难在2015年进入这个市场。今天发现,过去几年,行业又发生一些剧烈的变化,我们也在调整自己的节奏,适应新的变化。

这是我们的价值选择。我们有两个口号,创信的口号叫“始终站在客户的角度”,这是保险行业通常讲的不可能三角。一个是客户利益,一个是营销利益,还有保险公司股东收益,这个不可能三角其实大家有取舍的。

我们是坚持优先客户利益,提供好的产品和服务。客户利益,它不仅仅是提供非常便宜的高性价比产品,同时,我们也尝试提供非常好的服务。包括刚才说的闪赔服务,包括我们的医疗服务,包括我们的大案协赔服务,我们通过好的产品,搭配好的服务,来把客户的利益往前靠拢。

我把我们在人身险这个领域的探索分为两个大类,我称它为作向左走,和向右走。向左走,就是我们从2015年进入这个行业,一直在坚持做的事情,是偏健康险的,我们最早做意外险、医疗险、定期寿险,重疾险,这个领域,我认为,它在逐渐地互联网化,包括我们的医保和惠民保。在医保里面,大家熟悉的5个品类,医疗、养老、工伤、生育、失业,本质上,它也是在企业里面直接代扣的,是一个非常快的方式,没有营销参与的过程。

比如惠民保,定价非常便宜,一定是在线上成交,在几十块和几百块之间,一定是离互联网近的。按照这个逻辑,越左端,越标准化,性价比越高,越容易互联网化。过去我们认为重疾险,是需要强的营销参与的。经过过去几年的发展,我们认为包括寿险、重疾、百万医疗,也在逐渐变得标准化,变得互联网化,这是一个趋势。

但是另外一端,我们在看向右走,比如说终身寿险,是有传承作用的,以及年金,其实是离线下略近的。因为它除了标准化,像刚才很多嘉宾分享的,还有很多专业化的事情,咨询服务的事情,可能和个体有关的事情。但是它的不变在于信任。我们有没有机会从左边的健康险,到右边的理财险,逐渐找到一些对保险中介来说,专业化经营的方向呢。

这是我们现在尝试在做的新型中介的线下个险,我们会尽量发挥一些线上及线下区域营销的优势。坦白讲,一个客户,今天找了一个业务员,或者在线上成交一款产品,很难说清楚是什么原因买的,可能是看了知乎,也可能是小红书,也可能是因为买了一本书,也可能今天在我们直播现场听了某位嘉宾发言,觉得特别好,而刚好一位业务员,在线下做了交易、交付,它已经变成了一个线上线下的全域营销。包括2015年,为什么我们有机会进入这个行业,如果这个行业是非常成熟、稳定,我们作为一个新来者是很难进来的。

正是因为行业面临社交媒体的变化以及这样的调整,会让很多的用户在接触保险的过程当中,发生了多元的变化,我们有机会,把一部分的接触点离我们变得更有利一些。

线下营销的优点,我认为是信任,尤其是你在给客户讲终身寿险的传承,讲年金的时候,信任是很重要的。但是我们的认为,信任不等于熟人。过往我们个险营销里面,很多时候会说我们通过业务员过来以后,通过他的缘故方式获得更多客户的,今天说实话,包括我相信大连很多高校,很多大学生,不是本地人,是留在本地工作,北上广深更明显。我们很多业务员,都是二代移民,因为不出生在这里,因为在这里学习,才进入一个新的城市。没有缘故关系或者是熟人,怎么建立好的信任感?

我认为,信任感等于媒体或者个体的影响力,再乘以专业度乘以认可度,今天我的个别业务员,我发现他们很重要的一部分工作,就在微信公众号上或者是知乎上帮助客户解答问题。一些业务员,接触客户的过程当中,自体的影响力就通过他的公众号,或者是其他自媒体的形式,变成他的一个信任背书,或者一个客户过来,不是我们有沾亲带故的关系,而是看到他公众号的内容,看他过往的发言,对他有专业和影响力的认可。

可能他在大众范围不是很火,但是在小众范围内,是有一定的信任感的。我们尝试,能不能把线上的这种信任感往下做迁移。

所以我认为,未来我们的代理人,会不断的IP化和人格化。我们有一些业务员,接受的是一些很专业媒体的采访,他的公众号内容水平,我认为非常高。我觉得,这未来一定是一个新趋势,代理人一定是有很强的IP化和人格化属性的。

我们还有一个思考,中介在整个行业里面的价值到底是什么?我认为,非常重要的一点是通过科技手段,来提高经营效率。我认为,保险营销的核心价值链,很像我们传统的零售行业,我们能不能在做零售的过程当中,把整个零售行业里面的采购、销售、仓储、配送,通过科技手段,或者是效率提升的手段,让我们交付过程当中,把更好的服务给到客户。如我们的小案“闪赔”,客户不需要见面的,只需要拍照,把票据拍照传到电子系统,系统可以做智能的理算,快速告诉用户赔付金额是多少,减少一些中间的损耗,提高效率。

同时我们应该在五六年前就做了一个AI顾问,大家打开手机端,简单在窗口提问一些问题,那个机器人会告诉你,保障缺口是多少,适合买什么产品。顾客可以快速了解这个产品的价格和条款,消化大部分的知识后,再需要咨询业务员,尤其是短的意外险。医疗险里面,自助的学习过程,占比越来越高,也是用系统化的方式,去把一些核保的问题解决掉。我们一直尝试从整个中介角度,在购买流程和上下游产业中,如核保、核赔、双录等,通过一些技术手段,让客户和保险机构的结合过程当中提高效率。

还有一个大的变化,我们认知上为什么觉得2015年我们能够进入这个行业,一个重要的原因,消费者的需求觉醒了,或者是叫客户主权时代到来了,不是我们有多强大了,而是客户主动调整,他会主动去选择,去对比,他会去研究,我见过客户画一个非常复杂的表格,问我们这个产品和另一个产品的区别在哪。我们是不是能有很好的体系和逻辑,承接这些已经觉醒的消费者。

我三四年前看过整个小雨伞平台上的客户的投保人画像,平均年龄在34岁,非常年轻,大概也就是1989年出生。以前可能是年金业务占比提高,投保人年龄在往上走,但是年轻客户对保险的感知和年纪相对长的是不一样的,我们有没有可能把这些年轻客户的需求提前承接好。

接下来讲我们的产品体系,最早进入行业,我们会做一些定制化产品,从小品类开始。我们做定寿的品牌,现在已经定制到擎天柱7号了,过往我们在2016年、2017年做的一些少儿品来的产品,可能均价就在六七百块,那个时候,我觉得我的小孩有需求,我们就尝试去做一款针对小朋友的产品,今年也升级到第8代了。我们最早的时候就是站在客户角度,看客户到底需要什么,再去产业链里面去调整去改造,去找很多的合作伙伴,共同服务我们的客户。

再简单说下我们的服务。我们大概在2016年,公司成立第一年的时候,就做了7*24小时客服。因为我们觉得客户可能会在凌晨的某个时间点发生人伤事故,我们要做到7*24小时的报案。还有绿通、专人专案的专属服务,小案闪赔、法律援助等这样的服务。

最后一页,我想说,过去我们还做了一些事情,可能不是和业务有关的。我们每年会和南开大学金融学院联合出一份行业的白皮书,跟用户健康、养老保障需求有关,已经连续发布了4年。同时我们也出版了两本书,第一本书是关于怎么买保险,第二本是关于怎么处理理赔,希望能够对行业和消费者有正面的帮助。

以上是我的分享和汇报,欢迎大家多多指导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