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要闻> 发展普惠金融需更包容更精准

发展普惠金融需更包容更精准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3-06-13 09:01

□记者 许予朋

以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助力实现共同富裕,是时代对金融发展的要求。在6月8日举行的第十四届陆家嘴论坛“浦江夜话二:共同富裕与普惠金融发展”上,多位与会专家、学者提出,当前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正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应聚焦精准与包容,创新更多产品,将服务延伸至边际群体。

普惠金融是实现共同富裕重要手段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表示,从一般的标准来看,中等收入群体年收入在10万元至50万元,中国目前这个群体规模达1.4亿户,总人数达4亿人。要稳住中等收入群体,金融显得非常重要,特别是对占中等收入人群比例达61.1%的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小企业主,要加大对他们的直接金融扶持,普惠金融是重要手段。

“以小微、个体工商户等民营经济为载体的中等收入群体,具有很强的脆弱性和易变性。如何妥善满足他们的诉求,是推进共同富裕的政策重点之一。”刘元春说。

发展普惠金融对于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在实践过程中,目前依然存在金融服务覆盖面不足、金融排斥、社会认识不清晰等问题。

上海银行董事长金煜指出,金融的发展是要让全社会各个群体普遍受益、广泛受惠,以此体现金融的人民性。这些年来,整个金融服务的覆盖度已得到很好的发展。但是,如果从普惠角度来看,还有很多薄弱环节,比如,中小个体经营者征信档案的覆盖率大概只有12%。

金煜强调,共同富裕非常关键的一点是要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金融工作要去关注薄弱环节。“比如中小企业主、老年客群等,我们要从不同客户群体的真实需求,去研究金融服务的方式,防止出现一些新技术的应用把有些客户群体挤出或者排斥。”他介绍。

年利达全球董事会成员及合伙人纪晓晖表示,有观点认为,在全球范围内,贫富差距的增大和金融业的深化是同步发生的。但是持这种观点的人忽略了一个事实,即金融业的发展尤其是金融和科技结合以后,全面推动了社会整体收入的增加,没有金融就没有今天看到的经济快速增长。

“金融业的发展尤其是科技金融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覆盖面更广、风险成本更低、更有效率的全社会金融信用服务体系,刺激经济高速增长,让绝大部分人的收入快速增长,这本身就是一种普惠。”纪晓晖强调。

不过,她也指出,从金融机构资源配置的角度、盈利模式的角度,目前全世界的金融机构依然更倾向于为规模较大、风险比较低的企业提供融资支持。由于信息难以获取,这使金融机构难以向不好判断经营成果及信用等级的小微企业提供融资。

从“有没有”向“好不好”延伸

基于上述问题,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要将普惠金融发展得更“好”,需从金融服务的包容性及精准度上下功夫。

“小微信贷服务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更高质量发展的阶段,从之前主要解决‘有没有’到追求质量和规模并重,同时还要解决‘有没有’‘好不好’两方面的诉求。”蚂蚁集团董事长兼CEO井贤栋表示,“好不好”解决的是小微信贷更智能、更精准的问题,关键在于利用技术创新实现对千行百业的洞察,匹配不同行业和不同发展阶段的小微经营者的个性化、定制化需求。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理事会联席主席兼院长贝多广强调,普惠金融不光解决融资难、融资贵,普惠金融不光是普惠信贷,普惠金融是一个生态体系,是指整个金融体系要更加包容、更加普惠。

“关于普惠金融体系,原来我们强调信贷部分比较多。实际上,保险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保险在普惠金融体系中,某种程度上比信贷更重要,所以我们提出来要发展普惠保险。”贝多广明确,除了保险,普惠金融还有更广泛的方面,比如资本市场。

金煜表示,做好普惠金融,要实现“三个延伸”:一是从场景能力向产业能力延伸。“过去普惠金融得到比较好、比较快的发展,因为很多客户来自制造业、商贸企业,主要是管理客户的订单、物流、资金流,通过数据模型研究信贷审批和风险管理,提供分散、相对小额的贷款,通过大数法则管理组合风险,非常重要的是建模能力,对产业、对行业研究比较少。”金煜表示,下一步既要对过去建模的分工方式不断深化,又要加强对产业、对行业的研究,对金融机构提出了新要求。

二是从企业向个人延伸。过去一说普惠金融,马上想到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但是按照对普惠金融的理解来看,还需要关注个人客户。

三是逐渐从“有没有”向“好不好”延伸。金煜指出,下一步,要将数据资产与普惠业务通过便捷安全的方式更好地融合,增强普惠金融发展的广度深度。同时,加强人工智能赋能,从过去只做风控延伸出去,为客户提供千人千面个性化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