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史> 金融史的胸怀

金融史的胸怀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3-03-17 09:06

□本报记者 方磊

历史中,金融史的延展脉络有着多重维度,解读与研究金融史同样需要我们以宽广视界与多元化思想去考量把握。

中国金融史可以从机构、人、货币这三条线进行解构。而每一条引线又是丰富的。需要摒弃狭隘视野,怀有包容心态。以货币为例,如果我们着手从每个时代的货币量研究,就可以知晓货币量其实是透露出朝代经济发达与否的讯息。中国的近代金融史发展进程中,有着我们与西方文明的碰撞与交融,在中国改革开放后我们迎接了来自西方文化的熏染,而在当代全球化浪潮下,与西方金融文化的触碰不可避免。不论是被动还是主动,文化的碰撞让我们更快地分享到先进方便的金融工具。有些金融文化思想是从中国流传到西方,而西方国家在本国需求基础上,进行了再创造,形成了很成熟的一套机制,甚至在中国开展业务时重新运用。从今天世界金融发展历程来看,我们不难发现中国金融文化留下的闪光精神财富,与西方金融文化精华结合所焕发出来的能量越来越大。

当我们重新解读金融史时,我们无法隔断历史去片面看待某一时期(比如晚清或是民国时期)金融业的发展。我们看待金融史需要结合时代的演进和历史的轨道才更为客观。比如,票号作为中国传统金融业的代表,对我国金融业以及商品经济和信用制度的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但山西票号在辛亥革命后迅速垮台,主要并不在于西方近代金融业的竞争,而是山西票号与清政府关系密切,到后期甚至沦为清政府的附庸,转向为清政府服务。因此它成为清朝政府灭亡的殉葬品,退出历史舞台。

任何一个国家的历史都不会是凭空形成的,一定有着与外在的连接与融合,以及相互作用。看待中国金融史也应如此。西方的金融业发展比较早,在开展理财或者资金配置方面有比我们更先进的工具,金融机制和制度也发展得比较成熟。在学习西方先进经验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购买商品其实不需要全部动用自己的资金,可以借贷,并且借来的资金可以有更多用途。同时,在西方银行早年进入我国本土时,我们的一些有识之士,留洋回国后创办了现代商业银行,并作为一股兴起的民族金融业与外资银行相抗衡。

金融业务总是在向前发展。即便没有西方金融对中国的渗透,中国传统的金融体系,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慢慢前行,中国金融史就证明了这一点。而外资银行的进入,对中国金融业发展起到了提速的作用。近代众多金融机构的掌门人,有很多是从海外留学归来,或者在外资或国内近现代金融机构中磨炼出来,因此,不可否认的是,当他们成为某家银行的领导者后,自然而然地会把现代金融服务理念贯穿于银行的日常经营中。作为华人,他们会将中国本土的传统文化与特有的经营气质孕育在金融机构内,又形成了不同于西方金融业风尚的本土民族企业特征。这一点也是中国金融史的微观显现,值得关注。

纵观金融史,需要开阔的胸怀和眼界,也需要多维的思想。以史明志,也以史瞭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