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两会聚焦> 【两会聚焦】建设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

【两会聚焦】建设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3-03-14 08:40

□实习记者 杨雨萌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推进健康中国行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进一步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医疗保障体系是助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力量。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积极围绕建设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言献策。

扩大医保体系覆盖范围

健康中国建设离不开我国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不少代表委员建议,扩大医保体系保障范围,关注乡村卫生、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以及罕见病的保障。

“乡村医疗卫生健康服务体系的健康发展是筑牢亿万农民群众健康‘第一道防线’的必然要求。”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中央医药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副局长孙阳建议,完善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推动县域医共体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医共体牵头医院建立中心药房,实现药品保障上下贯通。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心理问题频发,成为影响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教授张其成建议,把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与治疗纳入医保,以减轻患者就医负担。同时,由相关部门牵头设立国家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建构面向中小学生的心理服务体系框架。

保障罕见病群体健康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题中之义,我国在基本医保层面对罕见病的关注度不断提高。“目前,我国基本医疗保险资金面临巨大压力,无法承担罕见病的高值药品费用。以普惠险为代表的商业健康险蓬勃发展,但实际赔付率仍不高。”全国政协委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副院长孙洁建议,应在现有医保体系框架下,建立政府主导,医保、商保、慈善、民政、社会等资源参与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实现罕见病诊治费用多方共付。

促进惠民保高质量发展

惠民保作为医疗保障的补充层,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朱同玉建议,在基础款之上针对不同类型既往症人群开发高保障的升级款产品,满足参保人群多层次保障需求。

朱同玉认为,可以探索开发针对带病体人群的专属普惠险产品,聚焦我国发病率最高的癌症病种设计更具专病化的保障产品,以防癌症复发、重疾并发症为保障内容突破口。在保费设计方面,预留一定风险空间,保证产品可赔付可持续;在风控方面,根据项目控费水平和风险承担能力,设置差异化的方案。

在医疗需求不断增加的背景下,如何使惠民保持续稳定运营成为代表委员关注的一大问题。

孙洁认为,当前,惠民保存在产品定位同质化、参保率不足、参保人群结构不良、赔付不均和过度医疗等问题。她建议,加强惠民保政策支持力度,探索优化基本医保政策与惠民保政策的衔接;建设数据共享平台,推动医保与商保数据共享,为惠民保精准定价提供数据支持。

此外,孙洁还建议,实行基于DRG/DIP按病组支付的惠民保产品形态,从费用报销型医疗险转变为定额给付型医疗险,不仅确保惠民保“一城一策”原则,而且避免与其他医疗险定位上的冲突,形成惠民保与其他医疗险共同发展新格局。

推动基本医保与商保衔接

商业保险作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中提供灵活多样保障的一环,在衔接基本医保与医疗机构、开展专业健康管理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打通基本医保和商保数据,助力创新型商保产品的待遇设计、费用精算和风险控制,推动基本医保与商保的衔接。”朱同玉表示,可以发挥多方市场主体协作优势,鼓励商保公司与医疗机构、第三方医疗保险服务公司、医药企业合作创新,持续推动带病体保险产品的研发创新。

全国人大代表、太平洋医疗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燕芳表示,推动健康管理与商业保险深度融合,有助于健康管理快速发展和广泛普及。她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将可结合健康管理服务的保险产品范围扩大到养老险、寿险等险种;二是提高保险产品中健康管理服务的定价比例,为健康管理服务与长期险进一步融合打开新的空间;三是规范商业保险与健康管理结合的服务标准和服务方式,由行业协会牵头,进一步明确健康管理服务标准和细则,并定期开展质量评估;四是建立保险业健康管理平台,促进多方跨界交流与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