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海外> 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上)

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上)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3-02-27 08:52

□蔡彤娟

马克思认为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纸币是金属货币的代表,是一种价值符号,间接发挥货币的职能。而当货币超越国界行使职能时,就产生了国际货币。在进一步的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清算中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用于规范国与国之间相互支付、债务结算的法律、规则、机构以及程序,这就是国际货币体系。从这个角度,货币也被定义为可用于进行债务结算的工具。全球化进程下,中央银行已经成为负责最终结算的机构,因此各国中央银行使用的资产可以被称为“国际货币”,而他们负责保管的国际货币储备被称为“储备资产”。

事实上,在二战前,甚至时至今日,也不存在一个名义上的全球性的中央银行。我们所熟知的黄金、英镑或美元是各国中央银行常用的结算工具。真正的国际货币体系大约形成于19世纪70年代,按照本位机制划分,大致经历了国际金本位制、“美元-黄金”本位制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国际美元本位制的牙买加体系几个阶段。

王梓/制图

布雷顿森林体系意义与牙买加体系的出现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1918年)前实施的国际货币体系被称为“金本位制”,在这种制度安排下,各国同意用两种主要资产——黄金与英镑来进行国际债务的结算,英镑与各国货币都具有相应的含金量,人们可以使用一国发行的货币向该国政府申请,按照货币的含金量兑换黄金;也就是说,货币背后是有实物资产——黄金作为担保的。随着全球贸易市场规模和交易量的迅速扩大,全球黄金储量已经不足以为全球货币发行量背书,叠加一战爆发对货币发行的大量需求,导致国际货币体系运转困难。于是在1914年,英国政府被迫放弃了金本位制。在这之后,又出现了以金条作为担保的“金块本位制”和以其他实施金本位制国家货币作为担保的“金汇兑本位制”,其实质都是金本位制的延续。随着1929年-1933年大萧条的到来,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冲击,金本位制的国际货币体系开始陷入土崩瓦解,国际金融市场基本停摆。

二战结束前夕,美国已经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全球一半以上的黄金储备被美国掌握。在美国主导下,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其实质是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再与美元挂钩,形成了事实上的“美元-黄金”本位制;同时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负责监督国际货币体系和成员国的经济及金融政策、向遇到国际收支问题的成员国提供贷款以及提供技术援助和培训,从而在制度上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新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实际上使用的是固定汇率——黄金的价格固定为每盎司35美元,每一个成员国都必须确定本国货币相对于美元的货币平价,须经IMF批准,并且有义务将本币的汇率水平控制在官方平价的上下1%幅度内。

布雷顿森林体系在战后初期对于世界经济的战后恢复、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然而,这种国际货币体系存在一个致命的缺陷——为了支持国际贸易的规模扩张,各国需要更多数量的国际储备资产的供给,然而布雷顿森林体系对于如何增加国际储备资产的供给并没有考虑周全。不断放大的对于国际储备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最终必然导致各国持有的本币数量越来越多。于是美元在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这又引发了新的问题——“特里芬难题”。因为美元扮演着储备货币的角色,为了不断增加国际储备货币的供给,美国的国际收支必须出现赤字。然而随着外国中央银行持有的美元债券越来越多,美国政府和美联储的信用逐渐出现危机,人们开始怀疑这么多美元是否能够按照官方平价兑换成黄金。随着人们越来越多地用美元来兑换黄金,黄金价格不断上涨,其他国家持有的美元债权已经数倍于美国持有的黄金储备价值,固定汇率越来越难以维持下去。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同时面临两方面的压力:继续保持黄金固定价格、维持美国与其他货币的固定汇率。1973年3月,布雷顿森林体系终于宣告解体,美元彻底与黄金脱钩,14个主要工业国家放弃了可调整的盯住汇率制度,美元与主要货币开始自由浮动。

至1976年1月,IMF理事会“国际货币制度临时委员会”在牙买加首都金斯敦举行会议,签订达成了“牙买加协议”,同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理事会通过了《IMF协定第二修正案》,从而形成了新的国际货币体系——牙买加体系。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宏观研究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