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要闻> 记者观察:考验银行“真本事”

记者观察:考验银行“真本事”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3-02-22 08:07

□记者 许予朋

今年初,人民银行在宣布延续碳减排支持工具等三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时提出,下一阶段结构性货币政策将坚持“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

当前,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在支持普惠金融、绿色发展、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支持机制上看,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分为提供再贷款资金和提供激励资金两种,本质是通过降低银行在相关领域的资金成本,来引导银行加大对上述领域真金白银的投入。

同时,人民银行强调,结构性货币政策“有进有退”。此前,人民银行行长易纲也曾在公开发言中介绍,近年来人民银行创设的科技创新、交通物流、设备更新改造等专项再贷款支持工具,都属于阶段性工具,这些工具有明确的实施期限或退出安排,在达到预期目标后可以有序退出。

当前,在政策引导之下,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普惠、绿色、科创企业的积极性不断增强。但若要进一步深耕上述领域,考验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真本事”。

有专家指出,当前商业银行对一些行业信贷投放缺乏动力并非因为流动性不足,而是行业本身风险较高,同时银行风控手段和激励机制欠缺,使得考核因素对信贷投放的影响较大。绿色转型、乡村振兴、经济结构改善等均是长期性任务,这需要商业银行从意识、机制、产品、风控等环节全方位进行调整,而不是单纯依靠监管考核或政策激励。比如,在服务科创企业过程中,需要银行打破传统的“抵押放贷”思维定式,加强对企业核心技术价值的研判,形成差异化考核、专业化架构、特色化服务。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银行从战略高度进行布局,并做出长远的规划。

与此同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各界形成合力,这既需要依靠金融机构的力量,相关配套政策也应该跟上。比如,在绿色发展领域,目前部分企业仍存在以绿色项目名义向金融机构筹资,但资金却不用于绿色项目的现象。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健全绿色金融监管办法,完善监管指标体系,及时发现和管控企业的“洗绿”行为,不断提高绿色金融管理能力和水平。

在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资金激励、机构主观能动性、配套监管措施缺一不可。结构性货币政策虽“有进有退”,但商业银行改革的方向不能因此而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