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史> 杂言怀想:过了“腊八”就是年

杂言怀想:过了“腊八”就是年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2-12-30 08:50

李月敏/制图

□杨满沧

今天“腊八节”,许多儿时的记忆被唤醒,幸福的感觉如泉流般溢满心中。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少年时,过了今天父母就开始忙碌过年的事情,筹备所需的年货。我们却不懂父母缺钱的烦恼。每天醒来,围在父母身边“女孩儿要花,男孩儿要炮。”更馋那陆续出锅的白面馍、肉包子和冒着热气的炖猪肉。

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懂得人们对“腊八”的情感寄托和文化意义。

腊月在先秦古历法中称为除月,除旧迎新之意。一是“腊者,接也。”新旧交替。二是“腊者,同猎。”猎获野生动物祭祖祭神。三是“腊者,逐疫迎春。”巫师击鼓驱疫,祈求平安。尤其是今年,驱疫迎新是我们共同祈盼。

腊月,“炎帝神农氏以其初为田事,故为腊祭,以报天地。”敬天畏神,神圣严肃。将每年的“腊日”确定为“初八”,始于南朝梁代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俗称“腊八节”。祭祀祖先和门、户、宅、灶、井五神。也有人说腊八祭祀始于周代,天地四面八方,腊月初八祭八方八神,祈求天地交通,风调雨顺。

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数九隆冬,人们在供桌上摆满祭品,祈祷神灵护佑。此外,据说释迦牟尼成道之日在十二月初八,腊八也是佛教徒的“佛成道节”。“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掺入。”各寺院的佛门弟子煮粥敬佛,由佛门善事演变为公众习俗。

北宋的历史如繁华一梦,已经演变为中国传统美学意义上的文化符号。上至朝廷、官府、寺院,下至黎民百姓,家家熬制腊八粥,送腊八粥,喝腊八粥。佛教寺院赐给民众腊八粥的习俗就始于北宋。“烘暖烧香阁,轻寒浴佛天。他时一醉画堂前。” 苏轼虽被贬黄州,但腊八节过得很诗意。张耒不愧为苏轼的学生,腊八恰遇大雪,思乡情浓,到寺院蹭喝两大碗热乎乎的腊八粥,面对皑皑白雪,回忆起那枝梅花,情感如滚烫的腊八粥抵御严寒,温暖羁旅之心。

南宋时江南曾有一段相对和平富足的时光。陆游退居故乡,腊八出门溜达,心情不错。“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今朝佛粥更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腊月江南春意初露,河水静流,老牛横卧,炊烟四起,邻居相互赠食腊八粥。陆游诗中清新祥和的生活气息迎面扑来,和我对故乡的儿时记忆差不多。

陆游的田园牧歌被战争无情打破。公元1206年11月,南宋贸然发动“开禧北伐”失利,金兵渡江南下,以二十万大军围攻襄阳城。当时襄阳城守军仅万余人,名将赵万年带领城中士卒死守到次年二月。“襄阳城外涨胡尘,矢石丛中未死身。不为主人供粥饷,争知腊八是今辰。”赵万年和守城军民用腊八粥鼓舞士气,慷慨悲壮。故此,我更相信“腊八节”是人们出于怀念岳飞的传说。岳飞抗金于河南朱仙镇,数九严冬,岳家军饱餐当地百姓自发送来的“千家粥”,十二月初八大胜而归。岳飞被陷害后,老百姓为纪念他,每到腊八便以杂粮煮粥,随成风俗。我想赵万年在腊八节站在襄阳城头,一定是高唱着“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冲向金兵的。

远古先民最初的腊祭源于内心对神灵的祈祷:“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土地不要变成风沙,回归原处。河流不要泛滥成灾,回到沟壑。昆虫不吃庄稼,不繁殖太快。草木不在农田里疯长,回到山林水泽之中。几千年来,华夏农耕文明的核心文化意义,不断传承延续为我们的文化基因,沉淀为民间大众日常的生活方式。

今天,我们用“腊八粥”来开启迎接春节的仪式,祈盼新的一年疫情阴霾早散,人间温暖和平。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银行总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