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2-12-16 09:19
近代保险业沃土
1911年11月5日,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在杭州举行起义,推翻了清政府在浙江的统治。辛亥革命后,杭州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开始走上近代化的发展历程。主要表现在:一是1912年废除了地保遗制,人口开始自由迁移,到1918年,杭州人口净增54%,年均增长6.5%。外地工厂、商贩迁入,在杭州建立固定的生产和营业场所,大批经营者及劳动力举家搬迁入杭,大大加速了杭州工商业的发展和人口集中,这成为杭州城市发展的基础。
二是“1912年7月,杭州拆除了钱塘门至涌金门城墙。1913年拆除了旧旗营城墙,使得城区与西湖连成一片。在湖滨开辟了新市场”。 市场和马路的不断新建,逐步形成了今天的湖滨路、延安路、平海路等27条城区马路。
三是“军政府重视工商业发展。在实践中采取诸多保护和鼓励发展实业的措施”。例如废除厘金,通过地方银行在资金上扶助工商业的发展。1914年—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缫丝、丝织、棉纺织业等一大批近代民族工业兴起,为杭州保险业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支持。这一时期是杭州社会加快转型发展时期,从而为杭州城市化创造了前提条件。
1927年杭州建市后,市政建设和经济文化都有了较快的发展,城市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杭州地方政府注重发展公路、铁路。以杭州为起点建设了浙赣线、浙苏线等六条公路省道干线。1930年—1934年,地方政府自筹资金建成了杭州至江山的杭江铁路,后发展为浙赣铁路。初步形成了以省会城市杭州为中心的近代水陆交通网,密切了杭州与沿海商埠和内陆城市的联系,便捷了大宗商品的流通,繁荣了城市经济,加速了杭州城市近代化进程。这一时期杭州不但是浙江的政治经济中心,也是东南地区大宗农副产品的集散地和工业品的中转地。“清末时,杭州的工业资本总额位居全国第5位,仅次于上海、广州、天津和武汉。民国时期,杭州发展成为一座以轻纺为主的工业和工艺为主的手工业和商业贸易相结合的城市”。
但是由于上海崛起,杭州的经济文化中心被上海所替代,进入20世纪的杭州一直是一座边缘化的城市,对上海的依赖比较大。
在杭州城市近代化、经济现代化发展的同时也推进了杭州保险业的发展。民国时期,浙江省的外商保险机构渐次增多,特别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这段时间,保险业务格外活跃。这一时期杭州保险业发展较快。1911年,杭州永年人寿保险公司成立。到1932年,杭州市有35家保险公司。其中中国籍9家,英国籍17家,德国籍4家,美国籍4家,法国籍1家。从宣统三年至民国38年(1911—1949),杭州先后曾有保险公司82家,中间除关、停、并、撤外,至解放前夕尚有29家。
浙江大共和水火保险股份有限公司1924年7月5日签发的火险保单,投保者吴源泰,保险标的为“房屋”,地址位于“杭州庆春门直街第七十七、七十八号”,保险时间为“壹年期火险”。
外商保险业的发展
抗战前,杭州市以外商保险公司业务为盛。设立的机构大多是外地和外国保险公司的分公司、代理处或代理人。在杭州市区先后开设的有82家公司。
1922年,上海福安人寿保险、瑞丰保险公司在杭州设立代理处,经营人寿保险和水火保险。杭州大陆公司在杭州新余里开业,其保险部专门代理华洋各保险公司水火人寿保险业务。英商金龙洋行保险部、保亨保险公司在杭州湖墅大夫坊公和北货蛋行设代理处。美商友邦人寿保险公司、东方人寿保险公司在湖墅长板巷30号设立分公司。
1925年,法商保太水火保险公司在杭州东街小营6号设经理处。
1926年,美商盈丰洋行水火保险总公司在杭州西荐路西羊血弄2号设立分公司,并将业务范围延伸至全省。管辖浙江各地该洋行分支机构的保险业务。业务经营种类为一、二、三等房屋、货物、生财、装修、衣服、家具、堆栈水火保险及钱江水险、内河水险、船壳险、邮政包裹火车险、丝茧水火盗险、茧厂险、机器险、碾米厂险等。同年,禅臣洋行保险部、中和洋行保险部、威丰保险公司、怡和洋行保险公司、英商百立泰保险公司等均在杭州设立分支机构,开办水火保险业务。
1928年,联泰水火保险有限公司在杭州青年路尚农里二弄5号设立代理处,开办火险业务。
1929年,老公茂康记保险公司在杭州设立机构,经营保险。
1934年,英商百立泰保险公司杭州分公司为扩充业务并为便利保户,移址杭州打铜巷24号与华商宁绍商轮公司保险部联合办公。
(作者单位: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