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一线> 陈锡文:把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领 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陈锡文:把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领 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2-11-25 09:52

中国银行保险报网讯 【实习记者 杜肖锦】

11月22日至23日,由中国农村金融杂志社主办的第四届中国农金30人论坛广西会议在广西南宁召开。全国各省级农信联社(农商银行)主要负责人齐聚,以“新机制 新模式 新动能——以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农村金融改革发展”为主题,共商共议农信事业高质量发展之道。

22日上午,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原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表示,要把握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农村金融机构要把握农村基本制度特点、发挥贴近“三农”优势、充分理解法律法规,坚持理想与情怀,抓好信息化机遇,增强为农服务意识,着力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把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要领

陈锡文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既论述了推进乡村振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局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又全面部署了当前推进乡村振兴必须抓紧落实的各项主要任务,为各行各业在推进乡村振兴中如何找准自己的位置并作出贡献,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针和基本遵循。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对乡村振兴的总要求和总目标,即“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其中,“五大振兴”是总要求,“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总目标。

陈锡文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这一提法相较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法有了新的升华。之所以有这个变化,是因为实例证明,世界上一些已经实现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国家并不是农业强国,在国计民生的不少基本问题上,还不得不受制于人。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着十四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如果不建成农业强国,在吃饭问题上还是会被人‘卡脖子’,对自身的现代化建设而言难以真正掌握主动权。”陈锡文说。

陈锡文强调,在当前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下,要按照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因此必须守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这个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

提升农村金融机构金融服务水平

陈锡文表示,农业农村农民对金融机构的服务有着强烈的期盼。从农村对金融的需求来看,农村金融机构可以在五个方面着力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助力乡村振兴。

第一,农村金融从业者要有明确的理念和情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为农服务为宗旨。为小、散、弱的农户提供金融服务往往成本高、风险大、收益低,农金人应当“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当然国家也应当考虑农村金融的特殊性,在法律规范、政策措施、指标考核等方面,为农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相应的环境和条件。

第二,农村金融机构要建设符合我国农村基本制度特点的农村金融服务。陈锡文指出,农村基本制度的“魂”是“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根本”是“家庭经营在农业生产经营中居于基础性地位”。这“一魂一根本”不可动摇。农村金融机构开展服务的关键在于一定要了解、熟悉国家关于农业农村的法律法规政策,不能简单地照搬在城镇的工作思路,而要结合农村实际,开发出符合农村基本制度特点的金融产品。

第三,农村金融机构要发挥农村金融机构了解和熟悉“三农”的优势。农村社会是以熟人为主的社会,这就便于农村金融机构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客户。农村金融人员就要充分利用“贴近农村、了解农业、亲近农民”这个有利条件,深入到村庄、农户中去,深入到当地农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中去,了解客户的家底、人品、经历、交往、业绩等等。做足平时功夫,才会有效降低成本、规避风险。

第四,做好项目评估的同时要了解法律和政策、做好市场分析。当前的农业农村,正处于广泛开发各种资源、大力发展各种产业的阶段,但同时投资的风险也正在加大。因此在做业务时,要冷静谨慎,比如发放农业贷款必须了解国家有关的法律和政策,切不可踩踏和超越“红线”。在投资方面,要冷静地去分析市场的需求,不能仅仅对单个项目做静态的评估,要在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对产品做动态的供求关系分析,避免投资的盲目性。

第五,要抓住信息化的机遇,着力提高服务水平。我国的现代化发展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等任务叠加发展的“并联式”过程。而由于信息化(互联网+数字化)的横空出世,我国的现代化很有可能取得后发优势,因此不必对西方发达国家发展之路亦步亦趋。农村金融机构要把这一“并联式”思维贯彻到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去,以提高管理水平,更好地为农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