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动态> 保险机构养老金融竞争策略研究(摘登)

保险机构养老金融竞争策略研究(摘登)

中国银行保险报 组织编写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2-11-11 08:11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2020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1.91亿,占总人口的13.5%。预计到202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老龄化问题日益险峻。我国经过20余年的探索与实践,初步形成国家基本养老、单位补充养老和个人商业养老为核心内容的三支柱养老金融体系,然而养老资金资产占比仍然较低。

在政策的支持下,作为第三支柱的先行者,养老保险业将迎来行业发展机遇。保险公司应该顺应大势,找准自身特色和优势,探索差异化定位和创新模式,制定符合自身特色的竞争策略,为我国养老体系提供有力保障,缓解我国人口老龄化难题。

养老金融的市场格局和发展趋势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初步建立起包括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职业年金和个人商业养老保险的三支柱养老金体系。

第一支柱是由政府管理的待遇确定型公共养老金制度,第二支柱是由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组成的年金制度,第三支柱是由商业养老保险、养老目标基金等构成的个人养老金制度。截至2021年末,我国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超6万亿元,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积累基金4.5万亿元,而第三支柱尚在试点,税延型养老险和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保费收入约10亿元,三支柱占比分别为57.1%、42.9%、0.01%。相比之下,养老体系较为成熟的美国,2020年末三支柱占比分别为7.7%、53.3%、39%。

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是“老有所养”的有力支撑,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基本养老三支柱总量不足、结构不均,第一支柱占据绝对主导但存在日益紧张的供需矛盾,第二支柱、第三支柱发展相对滞后,尤其是商业养老保险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覆盖面小,难以满足公众的养老保障需求。

随着老龄化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群体的各类需求发生了变化,养老市场逐渐呈现出供应不足的状态。目前我国养老结构中居家养老所占份额较高,机构养老数量和质量都存在较大缺口。

保险公司在养老金融市场的竞争优劣势分析

养老金融是指围绕社会成员各种养老需求所进行的金融活动的总和,包括三方面内容:养老金金融、养老服务金融、养老产业金融。

养老金融的竞争格局

银行(含银行理财子公司)。商业银行依托其渠道优势和客户资源优势,成为居民个人养老金账户的重要入口,也将成为养老金融产品的全体系销售站点。最近几年,随着银行理财子公司的单独设立,银行在养老金融产品方面也有很多发力。

券商。证券公司具有完善的投研体系和高素质的投研团队,可以在产品设计上发挥优势,吸引风险偏好较高的客户。同时,作为金融产品代销机构,证券公司依靠其强大的投顾团队,可以为个人养老金参与者提供更全面的财富管理服务。但与银行相比,证券公司在线下渠道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客户基础远不及银行。同时,证券公司投顾业务仍依托于传统的线下服务,手机APP及线上体验较差,月活跃用户数远低于银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证券公司养老金融产品的销售。

公募基金。公募基金也存在产品设计同质化、销售渠道过于依赖外部代销的情况。各个类型的养老目标基金产品在产品费率、封闭期和配置策略方面同质化较为严重,目前的养老目标基金多以债券基金作为底层资产,以寻求资产的稳定增值。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调查数据显示,个人投资者购买公募基金产品时,选择最多的是银行渠道,由此导致养老目标基金的渠道费用和销售成本较高。未来,公募基金将持续积累客户基础,丰富产品设计,拓展独立销售渠道,有望成为养老金融体系下的主力机构之一。

信托。信托在解决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中具备独特优势,机构本身具备丰富的资产管理和投资经验,能够避免外在干扰对受托财产进行长期、稳定的专业化投资规划,使信托财产在不偏离养老目的前提下实现保值增值。而且,信托资产是独立于委托人的独立资产,不受委托人破产风险的影响,免受债权追索,从而能够保障委托财产的保值增值以及财富传承功能,具备较高的安全性。但养老信托目前在我国实践较少,产品种类和范围比较模糊,并没有形成很成熟的产业体系,尚处于起步阶段。

保险(含保险资管)。含有终身领取功能、承担长寿风险、采用行业标准化条款的产品都可纳入商业养老保险统计范畴,养老保险产品不仅可以提供储蓄功能,也可以提供保障功能。

一方面,保险公司可以以养老保险产品为核心,驱动养老服务、养老社区,打通社区养老、护理和传承的完整养老服务流程,建“大养老”生态圈。同时,在资管新规出台后,银行理财、资金信托等资管产品纷纷“打破刚兑”,实现净值化管理。在这一背景下,商业养老保险是目前市场内唯一可以提供保底利率的产品,收益的确定性较高,可以较好对冲长寿风险。

另一方面,与银行、券商及公募基金的理财顾问相比,保险的投顾能力偏弱,加上增值功能有限、经营难度更大,股权融资相对较难,在分担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的养老支出上存在较大挑战性。

保险公司在养老金融市场的优劣势

保险机构的优势更多体现在服务属性和技术属性方面,但在与金融属性相关的收益率和投资能力等方面,保险机构处于劣势。

保险公司的养老金融模式创新建议

养老金金融的创新建议

应对利率下行趋势,加强资产负债匹配。我们建议,可以在两条具体举措上加强资产负债匹配管理:第一,在组织和职能上,加强资产端和负债端的联动。我国90%以上的寿险公司都是依靠偏负债端的精算部门或者偏资产端的投资部门来牵头做资产负债管理,资产和负债的联动是不够充分的,经常会出现职责不清或者角度偏颇的情况。这一局面可能会导致以下问题的出现:首先是市场利率下行后负债端感知不明显,依旧采用激进的产品定价策略或者维持高结算利率;其次是产品端为了达成销售目标而提高资金成本,传导给投资端的必要收益率过高,导致过激的投资策略和行为。因此,我们建议国内寿险公司可以从专业的团队设立开始,更好地实现资产和负债的联动。第二,在评估和报告层面,采用资产端和负债端更为一致的评估标准。当前的保险公司报表,资产端在资管新规和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IFRS9)的要求下大多是采用盯市和净值的方法,从而及时捕捉了市场波动的因素。但针对负债端,为了更好平滑长期负债对于短期利率波动的敏感度,而采用平滑的方式,譬如采用750天移动平均的方法。这一处理方式,会人为扭曲资产端和负债端评估方法的一致性,对资产负债风险分析和匹配管理来说,可能会产生误导。因此,我们建议可以在资产负债匹配管理上适当调整评估标准和分析方法,使得可以真实揭示风险因子的波动,并采取相应的管理举措。

养老服务金融的创新建议

细分客群精设产品,差异竞争蓝海市场。用产品和服务的组合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进一步细分客群需求,成为保险公司参与养老金融市场竞争的必然趋势。

提升运营服务能力,创新养老社区模式。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和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的增加,养老产业快速发展。而保险公司由于长久期负债的特点和保险产品保障范畴与养老服务需求匹配程度较高,使得其天然具备参与养老领域的优势。养老社区的核心竞争力还在于养老服务能力,而专业水准的运营管理能力是国内养老机构的短板所在。所以,提升运营服务能力,创新养老社区模式是未来保险公司的发展方向。可以通过战略投资,与专业机构合作,建立丰富、完善的养老生态;强化社区体验,利用养老社区内部资源进行多种形式的场景体验,通过提升服务质量增强对保险引流的广度和深度。

瞄准失能高龄人群,打造照护服务能力。随着社会发展及观念的转变,老年群体对养老服务需求的多元化、差异化日益凸显。巨大的蓝海市场待开发,其中保险公司的创新空间非常大,可以做好资源整合及服务协同,依托养老服务创新保险产品设计,针对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不同需求的客户开发养老服务方案及专属保险产品,通过多层次的产品体系,满足老人的差异化养老需求。因此,针对现有的及未来的高龄失能人群,打造高品质的养老服务金融生态圈是国民多元化养老需求的重要渠道,也是保险公司布局更丰富养老服务的出发点。

发挥支付综合功能,健康养老深度融合。通过设计贴合银发客户需求的特色适老服务,有效提供黏性的服务吸引并留住银发客户。拓展服务领域,紧跟新中产老人“品质养老”的服务需求。充分发挥保险公司健康管理、医疗服务的优势,为银发客户设计提供一揽子健康医疗服务方案。

践行普惠金融原则,探索普惠养老保险。保险公司在探索普惠养老保险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如下方面:第一,产品定价和风控手段。任何保险的创新,风险定价是核心。因此,保险公司可以和当地政府、民政和社保机构合作,利用自身的精算人才与风控能力,针对性设计产品,确保定价合理,业务可以持续。当然,相较于城市普惠健康险的短期特性,普惠养老保险的长期特性需要保险公司更为审慎。第二,运营保障与服务对接。由于需要面向较普通养老保险产品更广的投保人群,并且存在推广期的大规模投保情形,以及为了满足不同投保人群的现金流要求而需要更为灵活的运营保障,保险公司必须在投保、缴费、领取、支付等环节,建立更强大的运营体系。同时,为了方便客户的养老金提取和使用,甚至可以和当地养老机构、医院药店、社区乃至服务机构的支付端进行连接,真正发挥支付方职能,打造差异化竞争力。

利用房产金融属性,布局反向抵押市场。从保险机构布局养老金融领域的角度看,进一步探索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的产品设计与风控手段,譬如设定相应的押品重新估值条件、调整养老金领取规则、对冲长寿风险和利率风险等,并争取局部地区的政策试点,从而在该领域占得先机。

聚焦专业人才短板,探索“教育+”服务闭环。形成教育人才与养老服务的闭环,一方面可以让专业服务人才到养老服务机构进行实习和就业,将所学的专业技能充分发挥;另一方面对接养老服务机构,可快速弥补养老服务机构现在面临的人才缺口,助力其进一步发展壮大。

顺应营销转型需要,构建综合服务模式。保险机构依托强大的市场覆盖能力和保险销售代理人团队,可以有效发挥属地优势和文化优势,对于具有一定保障意识的存量客户教育普及养老金融和养老规划知识,更有利于将保险存量客户转化为养老金融客户。

养老产业金融的创新建议

发挥资本纽带作用,发力康养生态投资。险资养老产业投资具有三重优势:一是可以通过在养老领域的不动产投资来实现保险资金的保值增值;二是可以延伸产业链,通过深度挖掘保险公司现有客户的保险需求,将传统养老险、健康险与入住养老社区相结合,打造保单实物化;三是保险公司投资的养老社区可以通过自身稳健经营获取良好的长期收益。险企投资养老地产要考虑以下几个重要因素:一是资金性质和资金需求相匹配;二是投资养老地产布局要同时协调整合医疗服务资源,可采用参股医疗机构、与第三方服务商合作等方式完善生态配套。

盘活地产化解风险,构建政商双赢格局。在当前房地产调控政策背景下,“房住不炒”是金融机构需要坚持的政策与原则,因此,很多地区的存量房或者在建楼盘化解工作是地方政府的重要工作。保险公司可以考虑与地方政府合作,将发展养老地产与化解存量房地产工作相结合,按照严格的标准,选择合适的烂尾项目或不良资产向养老地产改造,并争取地方政府在土地、税收和周边配套设施建设方面的优惠政策,既可以帮助地方盘活存量资产,也可以通过当地政府的支持来降低产业成本,以获得竞争优势。

(王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