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主旨演讲> 黄涛:走差异化发展之路

黄涛:走差异化发展之路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2-11-10 15:08

中国银行保险报网讯【记者 袁婉君】

11月9日,由《中国银行保险报》主办的2022第三届中国寿险业转型发展峰会在贵州遵义召开。本次会议的主题为“以人民为中心 走好高质量转型之路”。

国民养老总经理黄涛在峰会上表示,第三支柱的发展,个人养老金政策的推出,给多元的市场主体差异化的发展机会,国民养老积极把握养老行业当前面临的历史机遇,守正创新,遵循发展规律,坚定走差异化发展之路。


国民养老总经理 黄涛

以下为发言全文: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我是来自一家非常新的公司——国民养老的黄涛。非常荣幸,今年3月22日刚刚开业,第一次参加保险业峰会。在93家寿险公司、10家养老公司里面,国民养老是最小的一家公司,首先是年龄最小,目前为止诞生7个月。在此过程中,伴随着国家近期个人养老金政策的一系列措施出台,包括监管机构对养老金融事业、养老金融企业的一些政策意见的发布,今天我给大家报告的主题是《把握机遇 守正创新——为广大百姓提供稳健适用的养老金融服务》。

一、积极把握养老行业当前面临的历史机遇

去年12月到现在,无论国家层面还是保险监管层面,出台最多的政策都跟养老金融有关系。一个是去年12月国家深改委会议通过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紧接着去年12月银保监会发布了134号文,重新规范和定位几家养老险公司的发展范围、发展路径以及下一步的发展方向。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去年3月份银保监会专门发了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的通知,这个通知是银保监会多个部门包括银行、保险等等共同努力的成果,里面有专门几条谈到养老保险、保险业,特别指出保险业要为新市民(3亿人),指刚刚进入城市或者进入城市后不久,虽然有户口,但是刚刚在城市生活、工作的人群,当然也包括一些灵活就业的人群,怎么样提供一些普惠的适应性比较强的保险金融服务。国务院7号文个人养老金意见发布,以人社部为主导,银保监会、证监会纷纷参与。上周末对新闻媒体特别是跑金融口的记者来讲是非常忙的周末,一下子突然来了四五个重要文件,包括国民养老尽管规模不大,也是紧急组织各条线研讨、研究政策怎么落地,怎么抓住历史机遇,积极参与个人养老金政策的实施。我们股东里有11家商业银行,频繁跟工农中建、股份制银行进行商讨,资金账户怎么设立、资金账户下产品怎么选择、国民养老或者其他养老公司的产品是否能入围、入围流程如何?

有人说2022年是中国养老、金融或者个人养老金发展的元年,可能也不为过。尽管几年前有个人税延性养老保险,但影响范围、试点范围和受触面有限,这一次基本把金融机构都囊括其中,证监会发布的公募基金参与的目标养老基金范围非常广,当时列出了80多家基金。保险公司也有二三十家符合提供个人养老金政策下产品的资格,特别是对个人养老保险行业来讲,是最大的历史机遇。

从市场来看,刚才几位专家特别是普华的专家也讲,中国的养老问题非常突出,大家讲了一、二、三支柱失衡问题。养老问题是全球性问题。1995年全球65岁以上个人预期寿命15年,到现在65岁以上个人剩余预期寿命到17、18年,说明即使积累丰富的发达国家也存在着很迫切的养老问题,过去十年德国、法国、英国纷纷延长退休年龄,就是延长领取养老金的时间,尽量减少国家财政的负担。对于中国来讲这个问题更加突出。

一些统计数据,去年年底中国60岁老龄化人口占总人口的18以上,65岁以上人口占14%。日本65岁以上人口到28%,但2050和2060年前后,按照现在统计学数据,65岁人口也非常接近或者超过日本,说明3个人里会有一个65岁以上老人,而且人口规模巨大。前段时间我碰到一个60后领导,他跟我讲,马上进入退休年龄,仔细看60岁到70岁这段时间,平均每年增长2000-2500万人,未来10年60岁以上人口每年增长2000-3000万人,这个人口增长历史上全球都没有过。过了20年,老龄化人口会从现在的2亿增长到4亿,会带来大量的金融,当然还有行业、政策的变化,对保险业来讲,会带来大量的发展机遇。所以,未来5-10年养老金规模会突破5万亿,整个保险业总规模目前为止就二十六七万亿,相信这5万亿也就未来5-10年、10-20年规模加速,会带来整个保险业的重大变化。

我刚刚从事保险行业,也是一个新兵。一看到数据,说是最典型的养老保险产品,说年金险。一看去年市场的总年金险销售也就700亿左右,占整个寿险的2%,但是我相信马上就会发生重大变化。原来靠重疾险等等,相信会发生重大的变化,一是政策层面的部署,二是人口结构的变化,三是国家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实施必然导致的结果。所以我们估计,一、二支柱尽管取得非常大的成功,但它目前再往前走还需要第三支柱作为重要补充。

从国民养老情况来看,国民养老诞生在这样大的时代背景,有幸得到一些股东单位的支持。17个股东,11家商业银行,也是全国头部商业银行,这11家商业银行都进入个人养老金的资金账户行,我们全部进入。另外在投资募股过程中,中金、中信、泰康以及北京市给予了支持,成为我们的股东。多元化的股东结构。可以跟险资、券商、银行展开更多的合作,我特别赞成刚才普华周总说的养老金融不纯粹是养老保险,第三支柱的养老保险这个词是宽泛概念,它代表更广泛的养老金融。要把养老金融做好,不完全是保险业能够做的,也需要联合其他金融牌照的公司,共同做好第三支柱养老保险。所以,公司在发展之初,我从筹备参与工作,我们作为第十家养老公司,我们到底做什么?难道做重复的这些事儿麻烦?后来基于整个的市场养老需求,第二支柱企业年金覆盖人口大致3千万,职业年金覆盖人口也是3千多万,大概6-7千万人口。中国个人所得税的人群也就6千多万。我们一个股东单位(一家大银行)养老金部的老总,员工40万,有企业年金。中国企业年金的人群才近三千万,大的企业,像中石油、中石化、国家电网,有统计数据,进入企业年金企业数是2%-3%,大量的企业没有进入企业年金,更不用说大量的人群。如果认为中国的职业人群8亿左右,只有6千万左右有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

我自己理解,养老问题并不是养老金就能养老,买房、买股票也能养老,靠子女对父母比较孝顺也能养老。但是,人群来自于哪里?哪些人最迫切需要养老?这是公司定位,我们自己定位“普惠、专业、创新、安全”,希望给老百姓提供稳健、适用的产品解决方案,有差异化、辨识度高,同时公司商业可持续。既然公司作为第三支柱,7号文讲什么叫个人养老金、第三支柱?就是“政府政策支持,个人自愿参加,市场化运作”,这三个要素相互支撑。作为国民养老公司本身要做到商业可持续,才能做到服务能力提升,才能做到更多践行自己普惠、专业、安全、创新的理念。

二、守正创新,遵循发展规律、走差异化发展之路

再去追赶平安养老、泰康养老,不仅要费时间、投入精力,还要有超人的智慧才行。因为第三支柱的发展,个人养老金政策的推出,给多元的市场主体不同的差异化发展机会。所以我们坚持五个方面。

(一)战略方向:坚持专业专注

平安养老、泰康管理层说原来养老保险公司更多做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的受托业务,或者资管业务。我们公司刚开始就做商业化的保险业务,把中国寿险业产品这张图做了分析,哪些是养老属性强的产品,哪些是纯属理财性的产品?寿险公司做短期理财,竞争力上很容易被公募基金、银行理财替代,只有发挥特色做养老属性强的业务才可能在市场上有差异化的生存机会。所以针对积累期和领取期把产品进行归类,确定自己相对重点的发展方向。

我原来做银行,对保险是门外汉,后来觉得保险和银行的相对差距,大部分保险公司以保单为中心,卖一张保单出去就成功了。银行经过过去二三十年的发展,特别是一些优秀的银行(如招行、工行、建行)是以客户为中心,把客户当成全生命链条,在银行的生命历程做深入分析,根据客户需求配置产品,所以招行叫招商银行因您而变,以客户为中心。保险以保单为中心,这也是行业特性,造成成本很难在更广泛的业务上分摊、客户黏度低、销售队伍难管理。之前听到银保渠道、个险渠道的改革,为什么渠道转型?还是因为客户黏度不高,客户不在我们手上,客户在渠道手上,在银行、代理人手上,甚至在蚂蚁、腾讯手上。

怎么做到这一点?我们积极参与账户制建设。账户制,必然以客户为中心,账户的管理和金融管理相结合,为客户提供专业化养老顾问服务和解决方案。

我们做了一些分析,把全国社保、企业年金的公开数据拿出来,按地区、行业、学历、年龄段消费情况进行分析,分析客户,知道他的养老目标是什么,把养老目标量化。最后,假设我本人退休以后,可以算得出来基本养老金多少、年金多少,还有缺口,商业养老金配多少,里头靠什么配?65岁的时候配点股票、基金,75岁就想买国民养老的保险。这样周期的摆布,可以解决部分保单为中心带来的客户黏度薄弱的问题。

我们做了一些模型,每个人的收入曲线跟国际上差不多,一份研究报告,英国、美国45-50岁是个人收入顶峰,接着收入开始下降、支出开始增加。在这里面怎么样配置自己的产品?怎么样配置保险产品,让它们很契合。所以希望给每个人提供这样的计算公式。左边是基本养老金账户余额、行业收入分布,这些都是公开数据,只需要进行加工和分析,画出这样的曲线。测试了一下,跟实际情况非常吻合。

其他养老险公司也在讲,把它算出来,配置好产品以后,养老保险公司或者保险公司一个重大的服务功能或者有利于银行、公募基金,可以提供养老保障的服务。相信泰康、太平、平安也做了很多探索。

国民养老作为一家新公司,管理能力有限,资本能力有限,怎么样做好养老服务?我们希望做成轻资产,特别是过去两三年,因为国家“十四五”人口老龄化战略实施,各省、市政府都在分别设立自己的养老服务公司,上海、北京都有,央企里的中国城通、通用,我们在想怎么跟现有的服务打通,甚至采取私募基金、公募基金购买的方式,平安、泰康的经验都值得我们学习。但是站在这个时间点上,我也在想作为一个持牌的金融公司,很大的优势就是你的专业、专注。

我们公司成立7个月,总人数110人,还得拨一部分人做养老服务设施,我们那些员工好像做不来这些事,完全是两个文化、两个人群,怎么做?这段时间需要借国家老龄化战略的实施,借其他社会服务功能,共同把这个事做好,这也是我们的一些想法。当然,建立一些信息系统、服务模式,可以更快地扩大提供养老服务的精准性,也更有利于助力金融保险产品的销售,提升服务质量,使差异化于银行理财,差异化于公募基金。

(二)发展定位:坚持安全普惠

养老金融,有一些头部的保险公司在服务最高端的人群,但中国以人民为中心,践行社会责任,甚至从企业发展来讲,高端人群的服务基本形成红海市场,恰恰是高端人群之外的普惠人群的服务,以什么方式服务?可能是下一步发展的方向。但是普惠人群的服务有一些条件,公司品牌、公司定位,甚至国民养老因为有11家大银行的支持,好多销售团队说我们愿意到你这个公司来工作,觉得我们好像很稳,逐步把品牌打造好。

自己的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我们强调安全性。成立之初,监管、各位股东一再叮嘱,一定要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现在的市场,有时候努力越多,可能带来的风险越大、损失越大,怎么看清这个市场,要谋定而后动。我们在市场处于激烈波动的情况下开业,看到了过去一两三年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信托方方面面的问题,更加坚定了我们要坚持底线思维、坚持风险可控。虽然是第三支柱商业养老金,但从老百姓来讲,他把这个作为自己的养命钱、养老钱,45岁开始积累,65岁开始领取,这么长周期,作为养老保险服务的提供者,安全第一位,特别是在波动的市场,我们内部形成了共识。很多股东单位也告诉我们,不急于分红或者利润回报,更多做一些有利于模式创新、发展创新,有利于长期、稳健的事情。所以,我们也按照这个方向来布局自己的业务。

更重要的是产品和服务让利于民。我对保险来讲是门外汉,但是接触到好多保险客户、潜在购买者,甚至在调研会上见了很多行业领导、监管领导,他们对保险的理解,很多说保险公司合同那么复杂?为什么我们都看不懂?甚至一些金融专家、法律专家说,你们能不能简单点?我们也在反思。相对来讲,希望推进产品和服务模式的创新。能够把这个实现的一条路子就是实现数字化,只有数字化才能降低成本,使信息不对称的状况得到改善。如果还是按照现在的做法,大量的人力资源、大量的分支机构的投入、固定设施的投入,保险公司难以为继。

(三)产品理念:坚持简单易懂

一是推出个人的养老规划服务,不仅推出一项产品,告诉你基本养老金是怎么回事儿,退休以后能领多少?假设从上海到北京工作,养老金怎么接续?年金怎么回事儿、怎么享受税收优惠?我们做了方方面面的工作。。

另外是搞得懂,很多保险服务、保险产品是搞不懂的,有时候我也搞不懂,跟精算的人问,为什么这样?这样的产品没问题,比起银行的产品,比起很可能替代你的理财、公募基金产品就处于明显的劣势,老百姓搞不懂,一头雾水。为什么代理人队伍锐减?因为能够动员的人群差不多了,再往下做就要靠体制机制的创新去操作。

另外是好操作,内部流程改造,使运营成本降到最低,运营成本的改善能把返利产品收益率提升上去。

(四)投资策略:坚持长期审慎

销售、管理、投资是优秀保险公司形成良性循环的重要方面,但是怎么做好投资?我在其他金融机构工作,觉得保险很简单,拿个钱、拿个收益,到了保险公司发现不是那么简单,一是监管规则比较细致,银保监会对保险金的投资非常细项。二是资产市场波动,刚才专家说提高股权投资的比例,我刚刚到保险公司跟团队谈是可以提升,今年发现多亏把仓位控得极低,如果搞高了真是害怕。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永远存在。

中国中长期利率走势现在处于不确定性状态:一是境外市场美元加息,中国也有提高利率水平的必要。二是中国经济形势,有继续的刺激经济、适当降低利率的水平,这就很纠结。俗话说,保险公司是吃费差、死差、利差,对养老险公司主要是费差、利差。很多保险公司是这么个想法,费差亏损一点、多花点费用,把保险产品卖出去,寄望于未来5年、10年享受利差。我到保险行业以后就很担心,费差是亏了,利差将来还大亏,那就是双杀或者三杀,这样保险业就面临很强的生存危机。

怎么走?投资方面坚持审慎,当然也会发掘短期内出现的市场机会。譬如去年以来,在发改委、证监会的主导下发了六七百亿公募基金,非常适合保险的长期资金,特别是这些项目目前来看都跟国计民生有关系,投向新能源、新产业、物流园区、科技园区,我们也积极寻找这样的短期机会。

从长期来看,从保险资金,我也赞成适当提升股权投资的比例,但股权不完全是股票,很有可能是政府的基建项目、引导性产业基金。所以更迫切,保险公司认清大势,跟国家发展的方向相向而行,趁势而行,才能把自己的保险投资做好。

过去几个月,每天看到股票下跌;今天上午听到说9成保险公司三季度利润下降,为什么?如果下一步还下降,好多保险公司会亏损。银行亏损面肯定没有保险公司大,保险公司亏损面到50%左右,银行出现亏损的很少见。这也是我在思考保险公司投资端怎么审慎做好。

(五)经营模式:坚持创新、可持续

创新,一是加强科技平台的建设。作为一家新设立的公司,我们很重视数据中心的建设,这方面像腾讯、蚂蚁甚至建行、工行、招行领先于保险,每个数字有定义,将来开发任何系统,公司今天做养老、明天做健康保险、后天做普通的寿险,客户在这里投的数据标识是唯一、准确的。作为新公司,我们有条件把这些工作做好。二是加强数字化直销能力的建设。昨天下午听到小雨伞等等几家,我也去几家互联网保险公司走访,当然他的商业模式我们不可能复制,但他创新的精神、对客户画像的理解、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值得我们传统保险公司学习。能够打造线上线下服务相结合的界面,提升客户的消费体验。

此外,我们公司有11家银行,肯定把银保作为自己的重要销售渠道。开业之初,跟11家银行做了机构准入、产品准入,现在扩大到体系外的银行,个人养老金下能够进入19家银行销售体系。积极应用,包括中金、中信是头部券商,在资产寻找方面是强项,共同合作。通过这些操作,使国民养老的销售、管理、投资、资产负债形成更加良性的循环,使风险处在可控状态,市场有波动,但风险始终在可控的状态下。

三、关于加快发展养老第三支柱的政策建议

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的发展面临着重大挑战和困难。

第一,老百姓自主养老意识不足,对产品甄别能力有限。

第二,养老金融产品供给能力还有待提升,市场上的产品更多是同质化的。年金险,我们自己设计产品的时候,也把市场上其他保险公司的产品拿来比一比,都差不多。怎么区分?就造成最后有些公司给渠道费用高一点或者保底收益率高一点,但这本身很难持续。

第三,落地政策有待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如果做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像年金险、专属养老乃至下一步更多的产品偿付能力计算、渠道的放开,现在渠道管理和互联网销售管理非常严格。对于养老保险,是不是在一定的风险管理情况下有所放松?有一些新的规则?134号文里专门提出最后一条:对主业突出、治理完善、机制健全的养老保险公司,可以在分支机构、销售模式方面给予倾斜性支持,我们也期待倾斜性支持政策进一步落实到位。

第四,政策协同力度有待进一步提升。中国养老不完全靠第三支柱,世界上有的国家第三支柱也不完全占主流。比如,美国主要靠第二支柱,一、二、三支柱怎么打通?譬如一支柱,60岁或者到退休年龄以后领取了养老金,养老金怎么进行投资?原来觉得60、65岁是一个老人了,现在来看可能还有20年的寿命。这一段的金融服务,我开玩笑叫“已老”人群的金融服务怎么对接?企业年金里头,企业年金是自愿加入,大企业可以进入企业年金,大量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进入不了企业年金,鼓励他的员工进入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是不是有一些对接?比如税收方面的优惠,等等。所以这一块也要进一步协同、提升,所谓的打通不同支柱,特别是打通二、三支柱的转换机制。

从养老行业来讲,提出几个建议。

第一,针对养老产品特征和差异,在产品分级、线上销售、偿付能力计算、投资管理模式上有针对性的便利措施,鼓励支持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

第二,进一步丰富政策激励手段,引导金融机构共同努力降低销售成本。这一点从银行经验来的,过去10年,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大力倡导普惠小微企业贷款,给占比较高、规模占比比较多的银行给了比较多的优惠,譬如监管层级等等。作为养老金融、养老保险作为政策性的需要扶持的产业,是否也给销售渠道(如商业银行)一些政策性的激励支持?我们有实际体会,比如工行、建行是我们的股东,费用可以稍微低一点,但是下面的支行不干,影响他的收入了,要系统解决。既然要扶持个人养老金的发展,需要整个金融行业共同努力。

第三,借鉴国外成熟市场发展经验,探索建立“自动加入”机制,推动多支柱联通,提升制度覆盖面。对于8亿减去6千万以外的人群,建立什么样的养老金制度?个人养老金覆盖人群只要有基本养老就可以开个人养老金账户和个人资金账户,但是真正有税收返还的,要交税才有税收返还。对个人敏感的可能只有两三千万,怎么扩大覆盖面?可以像美国的301K、英国的“自动加入”机制学习,提供一个更加灵活加入,让中小企业主更愿意为他的员工提供更加便捷地加入个人养老金政策的通道。

第四,鼓励专业性养老金融机构发展养老咨询服务,提升老百姓认同感和参与度。证券公司有投顾服务,上周银保监会发布的商业银行和理财子公司参与个人养老金政策的意见第36条专门提出,鼓励商业银行建立个人养老金的咨询服务。保险公司是不是有养老保险的咨询、投资、顾问服务?否则很可能在个人养老金发展大的蓝海中处在一定的劣势。所以,我们自己做个人养老规划,告诉老百姓要账户制、多产品配置,前提是有咨询服务,是否能向其他行业学习,把这项服务给保险公司适当开放。

第五,基础设施的建设,涉及一、二、三支柱账户的联通,使老百姓比如60岁以后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金以后还可以对接商业养老保险,这些账户联通基础设施也应该马上建立起来。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