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海外> 记者观察:转型金融方兴未艾

记者观察:转型金融方兴未艾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2-09-15 09:52

□记者 方磊

近年来,“绿色金融”已经成为全球金融业瞩目课题,而与之紧密相关的“转型金融”同样在全球范围内被持续关注。

目前国际市场上比较典型的转型金融产品叫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Sustainability-Linked Loans,SLL)。SLL的主要特征为:借款方承诺努力实现可持续目标(减碳目标),目标实现情况与融资成本挂钩;不对募集的资金做具体的用途规定;对借款方有严格的披露要求,主要依靠贷后评估披露,让金融机构与市场了解借款方是否具有实现承诺目标的能力,以确保产品的透明度。

另一个典型的转型金融产品叫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Sustainability-Linked Bond,SLB)。SLB的主要特征与SSL类似,包括借款方承诺实现可持续目标,融资成本挂钩绩效实现情况;募集到的资金不规定具体用途;要求每年对KPI绩效进行第三方认证。但SLB比SLL的影响力更大。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全球SLB累计发行规模达到1350亿美元,占所有可持续债券市场的4.8%,参与的主体包括非金融企业、金融机构和政府支持主体等。除SLL和SLB之外,国际市场上的转型金融产品还包括气候转型基金,目前数量还不多,通过股权投资的方式来支持转型活动。自2021年起,转型金融产品在国内兴起,包括SLL、SLB、转型债券以及低碳转型(挂钩)债券。

转型金融虽然在国内外市场发展很快,各方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但也需要警醒几方面问题:1.从全球范围来看,缺乏权威的对转型活动的界定标准(方法),容易导致“洗绿”(假转型),或者金融机构由于担心“洗绿”而不愿参与;2.缺乏对转型活动披露的明确要求,或者提出信息披露框架的各主体要求各异;3.现有的转型金融工具比较单一,主要还是债权类工具,股权、保险类工具较少;4.政策激励机制缺位;5.“公正”转型的理念没有得到市场实践的足够重视。

转型金融是一个多维度多元化的金融发展范畴,不能一蹴而就,也不是简单平面化实现。若要实现其稳妥健康发展,需要涉及多方面元素的协调统一推进。

首先,需要政策的激励。其中包括:财政手段、碳交易机制、政府参与出资的转型基金、金融政策激励和行业政策杠杆等等。比如财政手段就包括补贴、税收优惠、政府采购等措施。可以确信,很多金融政策激励措施,包括行业政策杠杆激励机制,都需要运用在转型金融推进中。

其次,需要界定转型金融的标准。界定标准是确定转型活动边界的方法,包括原则法和目录法两大类。比如:日本金融厅、马来西亚央行等使用的就是原则法。原则法对转型活动只进行原则性表述,要求这些转型活动主体用科学的方法确定符合巴黎协定要求的转型计划,并且获得第三方的认证。目录法是以目录(清单)方式列明符合条件的转型活动(包括技术路径和对转型效果的要求),类似中国的绿色金融目录。目录法已被欧盟使用,欧盟可持续金融目录中已经明确包括了“转型活动”,如果把这些活动单独列出来就可成为“转型目录”。

转型活动的界定标准应该符合多个国际公认的目标:1.降低对转型活动的识别成本和“假转型”风险;2.至少覆盖企业和项目两个层面的转型活动;3.根据技术、政策变化进行动态调整;4.要求转型主体(企业)有明确的转型方案,包括短期与长期实现净零目标的行动计划;5.转型目标必须基于科学方法编制,并与巴黎协定目标相一致;6.转型活动遵循“无重大损害原则”,如不能增加环境污染或破坏生物多样性等;7.明确在哪些条件下应该获得第三方认证。

最后,转型金融需保证合理的信息披露,其中应该涵盖转型主体(企业)的转型目标、计划和时间表;以科学为依据的中长期转型路径;企业落实转型计划的治理模式和具体措施;报告体系和内部激励机制;转型活动的进展情况和减排效果;转型资金的使用情况;各种保障措施等等。

可以相信,假以时日,随着绿色金融的广泛性推进发展,转型金融也必将成为国际金融界的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