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史> 勇于“出圈”

勇于“出圈”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2-06-24 08:42

□栾晓阳

出圈,是个网络流行词,意思大致是某个人或某件事的走红程度超出了自己所处的圈子,换而言之就是火了,路人皆知了。比如说央广总台的记者王冰冰,凭借其甜美的外表和过硬的专业素质,打破了传统媒体的“桎梏”,在网上彻底火了,收获了大批粉丝。然而,今天我想说的,此“圈”非彼“圈”,此“出圈”,也非彼“出圈”。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我们能足不出户地接收到世界范围内的信息,了解到别人的观点,汲取到别人的智慧。可以说,互联网的发展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我们能更快捷地寻找到志同道合的人。我们已经适应了在互联网上分享自己的生活,输出自己的观点,争论一件事情的对错,评判一个人的得失。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心满意足过,义愤填膺过,慷慨激昂过。我们遇到过和自己并肩的战友,也难免会碰上那些“冥顽不灵”的人。网上冲浪,最终的结果是,大部分人都会归于让自己感到轻松、自在的舒适圈,回到风平浪静的海域,落于画地为牢的窠臼。

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不应受到苛责,但我认为,身为写作者,还是要有“出圈”的勇气。跳出舒适圈,你的思想才会丰富,文字才会更有生命力。

在圈里,你和朋友们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相同的观点让你们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还有那源源不断“入圈”的人,无一不赞同你、支持你,久而久之,你会产生这样一种错觉:你的圈子代表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大到这个社会,小到某篇文章,你和你圈子里的人的看法,才是客观正确的,你们认为对的事情就是对的,你们觉得“异见者”都是奇葩。

这很可怕,这是现代版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我们的国家人口实在是太多了,随便一个小小的圈子,就能聚集成百上千甚至过万的人。受自身成长环境、文化水平、个人经历的影响,无论多离经叛道、哗众取宠的观点,总会有其滋生的土壤,永远少不了拥趸。你和别人争论不休,在圈外受挫,圈内人会施以援手,和你并肩作战,长此以往,经历过和别人的争论后,大部分人都选择回到自己的舒适圈,或寻求安慰,或谋求同道。对于圈外之人,“敬而远之”,老死不相往来。

互联网最大的作用是它在人与人之间构建的连接和融合,但同时,它也割裂了我们。当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入圈”,也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当争论的重点不在于观点本身,而上升到了对所在群体的攻击之后,理解真正变成了“理解万岁”,因为万岁实在是太难得了。当一个写作者只听得进恭维和夸赞,容不下一丝批评时,这个写作者大概也写不出好文章了。

所以,希望我们的作家,特别是行业作家,要勇于“出圈”,跳出那个天天有人唱赞歌的小群体,跳出自己所处的“温室”,到行业外,到社会上,与专业作家掰一掰手腕,经受风霜雷电,方能茁壮成长。我们决不能因为在公众号上发了几篇阅读量挺可观的文章,就飘飘然认为自己是优秀作家了;更不能因为朋友圈里众人的点赞,就觉得自己读者遍天下了;所谓的“文学评论家”,在你的书中挑出几段内容大肆褒奖一番,结尾不痛不痒地批评几句,如此的“书评”,岂可全信?

世界很大,切不可局限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圈住了自己的“视界”,要勇于和别人争论,对于不同观念者也要保持友善,君子和而不同。无论何种思维,身为写作者,都要分析存在的原因,加以提炼、反思,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相对客观、全面的观点,辅以艺术手法,写出那大好文章来,引导人们向真、向善。

圈外的世界更精彩。

(作者系金融界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