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 【金融科技大家谈】用数字化谋划“三农”发展蓝图——专访农业银行副行长徐瀚

【金融科技大家谈】用数字化谋划“三农”发展蓝图——专访农业银行副行长徐瀚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2-06-20 10:15

□记者 于晗

作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近年来,农业银行围绕数字中国建设,以“数据”为主线推动实施数字经营战略,不断将数字化转型推向深入,形成了一套具有农行特色的数字化打法,在以数字化手段服务“三农”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中结出了累累硕果。日前,农业银行副行长徐瀚接受《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专访,围绕农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成果和经验,分享了他的观点。

转型关键是数据应用

《中国银行保险报》:今年初,银保监会出台《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为银行业擘画出数字化转型新蓝图。您认为,未来银行数字化转型应该如何突破?

徐瀚:数字化转型就是商业银行调整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过程,其本质就是通过运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对传统业务、流程等进行解构并重塑。全面、深入的数字化转型,需要商业银行进行深刻变革。

首先,数字化转型的关键目标是数据应用。商业银行只有将数据用起来、用好、用到极致,才能在数字化转型中脱颖而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其次,商业银行要基于数据对营销服务、风险管理、产品与流程设计等进行持续不断的解析与重构,通过细化、量化的方式使之更加全面化、立体化。再次,商业银行要实现“全渠道、全链路、全场景”的集成与协同。这个过程中会产生实时数据来支撑业务发展,最终形成循环往复的闭环,实现数字化转型从单点向全局的突破。最后,商业银行要形成一套“多快好省准”的检验标准。如果没能给客户带来好处、给商业银行带来质效提升,那么披着“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外衣的创新都将是伪创新。

徐瀚

《中国银行保险报》:当前,银行业科技竞争日趋激烈,银行应如何建立适应自身特点的金融科技组织架构、运营模式,做好相关数据和人才储备,不断夯实自身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

徐瀚:商业银行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构建适应数字化时代的组织模式、运营模式,打造以数据、人才为核心的竞争能力。

近年来,农行高度重视相关工作,进行了积极探索:一是强化战略引领。成立了由总行党委书记、董事长亲自挂帅的数字化转型推进委员会,定期研究解决数字化转型中出现的重点难点问题;总分行均设立数字化转型办公室,协同推进数字化转型重点工作任务。二是积极运用数字化手段、思维、理念优化运营模式。三是夯实数据基础。农行按照“以用带建”的思路,加快推进数据中台建设,持续积累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数据积累量已超过13pb(数据级别)。基于这些海量的基础数据,提升数据的整合程度;同时,搭建差异化的工具,向各类用户提供灵活多样的数据服务。四是加强数字化人才储备。农行不仅通过校园招聘、社会招聘等方式补充专业化信息科技人才,还通过科技部门与业务部门领导人员的交叉任职、人才双向交流、内部人才交流,努力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科技人才。

聚焦自身资源优势和客群特点

《中国银行保险报》: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银行业的竞争已不限于单一产品或业务,而是关乎场景和生态的竞争。商业银行应如何构建适合自身的数字化场景和生态?

徐瀚:商业银行要聚焦自身资源优势和客群特点,建设并拓展场景生态。农行始终立足于自身的数字化转型发展战略,深入服务现场,找准客户痛点,充分发挥科技优势,扎实推进具有农行特色的数字化场景建设和生态培育。

一是整体布局、全面覆盖。依托自身优势,农行建立了统一的开放银行平台,并通过标准化数字接口向合作伙伴输出产品与服务,范围涵盖了“三农”、政务、消费等主要领域的场景生态体系,实现了金融服务的无缝嵌入。二是形成模版、快速复制。按照“体系化、标准化”的场景建设模式,农行加快制定政务、校园、食堂、医疗等高频场景的标准模板和服务目录,推动各类成熟场景在全行迅速推广复制。三是构建闭环、综合经营。农行全力构建G-B-C(政府端-企业端-个人端)高效连接、协作共赢的场景生态格局,形成客户-数据-资金的服务闭环。

融入国家战略

《中国银行保险报》:“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是国家当前的战略重点,在推进数字化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如何融入国家战略?

徐瀚:为贯彻落实国家建设数字乡村战略要求,农行始终坚守服务“三农”的战略定位,大力推进“三农”和县域业务数字化转型。近年来,农行启动实施数字乡村工程,充分运用数字化手段,持续强化“三农”和县域服务水平。

具体做法是,依托掌银等线上渠道建设,打通“三农”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深入研究和分析“三农”客户的真实需求,不断推出适合县域乡村客户的金融产品,提供惠农理财、惠农e贷等专属产品和服务,持续丰富涉农场景应用;创新数字化金融产品,先后推出惠农e贷、智慧畜牧贷、富民贷等多款产品,并通过数据赋能、科技赋能实现线上审查审批、自动预警风险;研发推广农村集体“三资”(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平台,提供资产资源管理、资金管理、股权管理、合同管理、审批管理等功能,助力提升乡村治理数字化水平,截至3月末,农行“三资”平台在1154个县上线应用,已覆盖14万个行政村;开展智慧农业场景建设创新试点,推动农业生产数字化转型;创新推出乡镇治理平台,推动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截至3月末,乡镇治理平台已在河北125个县(区)、222个乡镇试点应用,服务乡镇和村两委工作人员用户4.9万人,累计功能使用量达604万次。

把握数字人民币新机遇

《中国银行保险报》:数字人民币的探索对银行业数字化转型带来哪些挑战和机遇?

徐瀚:作为我国首批数字人民币指定运营机构,近两年,农行充分发挥自身的业务优势和客户优势,围绕公共交通、医院缴费、校园生活、零售消费、乡村振兴等多个领域持续深化场景建设,积极开展数字人民币业务创新,切实解决了客户的难点、痛点问题,也为未来各项业务发展打开了空间。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深入推进,数字人民币的应用领域和应用场景必将持续扩大,为商业银行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农行将深入研究政策方向,牢牢把握数字人民币带来的新机遇:一是在支付体系方面,充分发挥数字人民币的低费率、支付即结算、易得性、隐私保护等优势,进一步改善支付市场业态,提高资金周转效率。二是在客户经营管理方面,依托数字钱包低门槛开户的优势,进一步推动金融服务下沉,直接触达普惠目标群体,并以小额高频通用场景培育客户使用习惯,有效增加客户活跃度和黏性。三是在客户服务能力方面,利用数字人民币特有的产品设计和技术优势,有效提升各类场景下的客户服务能力。

创新要坚持金融本源

《中国银行保险报》:近两年,银行在推进数字化转型的同时,也带来一些新型风险和数字化治理难题,银行在转型中应如何做好创新与风险的平衡?

徐瀚:数字化转型要坚持创新驱动,打破惯性思维,培育鼓励创新、敢于领先、包容失败的文化氛围,完善创新机制,把创新基因注入全行。

随着数字化转型和金融科技创新的深化,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等传统风险更加复杂,并演化出新的特点。同时,数据驱动也会带来新的风险,比如,如何更好地保护客户信息安全、数据安全等问题,这些都需要在数字化转型的实践中加以解决。

因此,对于银行来说,创新活动要坚持金融本源,不论如何创新,都不能背离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目标;将创新与风控有机结合,针对新业务、新产品,要加强风险评估,合理确定介入程度和发展速度,注重发展质量,建立并落实新产品开办风险评估审查回看机制,不断适应新形势下防控风险的需要;持续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全面覆盖各类主要风险,构建实时、智能的数字化风控体系,适应业务创新和转型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还要健全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机制,加强个人客户信息和隐私保护。

(记者胡杨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