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深读> 【深读】汇率避险让外贸企业不再“头痛”

【深读】汇率避险让外贸企业不再“头痛”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2-06-13 07:59

编者按:

4月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美联储加息和俄乌冲突等因素影响,外汇市场剧烈波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逆转一年多以来升势,一个多月内累计贬值6%以上。面对汇率波动,外贸企业受到了哪些影响?金融机构如何赋能,企业如何练好“内功”才能规避风险?《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采访了部分外贸企业和专家、学者,对此进行深入探讨,旨在帮助企业做好汇率避险,以达到稳外贸、稳经济的目的。


汇率避险让外贸企业不再“头痛”

□实习记者 许予朋 记者 房文彬

今年一季度以来,受国际经济形势变化等因素影响,人民币对美元一度发生较大幅度贬值。这让一些有进口业务的企业感到“头痛”。

李菲在一家小型外资墨水企业的中国办事处工作,谈到近期人民币贬值对业务的影响,李菲向《中国银行保险报》直言:“我比较吃亏。”李菲从英国订货到国内需要以人民币付货款,汇率不稳定,但货品定价不能经常变动,损失只能由企业自己消化。

伴随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的推进,汇率双向波动渐成常态。对外贸企业而言,汇率波动是影响经营的重要因素。近期,金融监管部门频频发文,鼓励金融机构完善汇率避险产品服务,帮助企业减轻财务损失。一位国有大行国际业务部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外贸企业应将汇兑风险管理纳入企业日常财务决策,金融机构愿意为有需求的企业提供专业化帮助。”

汇率波动影响企业利润空间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4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16万亿元,同比微增0.1%;出口1.74万亿元,增长1.9%;进口1.42万亿元,下降2.0%。

4月增速放缓明显,凸显外贸行业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除了物流中断、供应链受阻等因素,汇率波动加剧是令外贸企业感到“压力山大”的原因之一。

“汇率波动对外贸企业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招商银行有关人士说。一方面,汇率波动影响企业利润空间,波动越大影响越大。外贸企业利润率较低,往往通过提高出口量带动利润增长。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高会减少企业利润,美元对人民币汇率降低会提升企业利润。另一方面,汇率波动增加了企业经营难度。当美元对人民币汇率趋势性波动时,外贸企业往往会采用完全不锁或者全额锁定的方式对冲汇率风险。但双向波动加剧后,需要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去动态管理外汇敞口。

与此同时,不少业内人士指出,不同类型的企业在汇率避险方面的需求存在较大差异。大型跨国集团具备相对完善的管理架构和内部制度,对于定制化产品需求较强,还较为关注财务报表层面的风险管理与对冲。相对而言,中小型企业汇率风险管理意识较弱,在管理汇率风险时存在自身能力与资源不足等问题。

“在汇率避险方面,不同类型的外贸企业需求不一样,因此具体策略和使用的产品不一样。”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汇丰中国”)资本市场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不过,虽然策略不同,但基本的原则是类似的。”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指出,外贸企业不能对赌人民币升值方向,而要树立汇率风险中性理念,做好汇率风险管理。

汇丰中国认为,从跨国公司汇率风险管理的经验来看,套期保值是为了规避经营风险,保住实际经营的利润。短期看,套保受估值变动影响,可能有赚有亏,但经常调整策略容易人为制造干扰因素,只有长期坚持已经制定好的策略,才能实现平滑利润的目标。

开展汇率避险 产品服务并重

记者注意到,针对不同类型企业的业务需求,目前,金融机构的外汇业务工具箱日渐丰富,金融机构对于如何更好配合企业开展汇率避险业务的思考与实践也更趋成熟。

产品层面,目前,外汇远期、期权等衍生产品及其相关组合产品占主流。“我们推出的产品主要包括适用于汇率的远期、期权、掉期,以及三种产品基础之上的搭配组合产品。”招商银行有关人士介绍。

在现有产品的基础上,目前,一些新型外汇衍生产品也在落地。5月20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通知明确,将在对客户外汇市场新增人民币对外汇普通美式期权、亚式期权及其组合产品。中信银行有关负责人表示,政策发布后,该行第一时间与有需求客户取得联系,并进行了充分沟通,由中信银行杭州分行同当地客户达成了人民币外汇美式期权业务。“客户通过买入美式期权,满足了其在充分规避汇率风险的前提下灵活使用资金的经营需求。”上述负责人称。

亦有部分外贸企业诉诸保险产品来规避跨境交易受阻、汇率波动加剧造成的交易风险。福建漳州市一家食品出口企业在2021年6月与乌克兰一个老买家签订合同,出口冷冻毛豆。今年3月,受俄乌冲突影响,买方无法提货,要求退运,但此时货物已抵达新加坡等待中转,企业需承担海运费、中转港口费用、通关费等一系列损失,出口收汇损失也在所难免。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福建分公司通报风险后,及时批复货物退运方案,并启动快速赔付程序,在货物处理完毕前先进行足额赔付,有效缓解了出口企业的资金压力。

在不断丰富产品“篮子”的基础上,完善服务也十分重要。“汇丰中国制订了详尽的汇率‘风险中性’管理工作计划,将风险中性理念贯穿到服务的各个环节,除了为企业提供专业的风险管理产品和灵活多样的解决方案外,还于去年开始积极开展线上及线下培训宣讲、一对一客户走访等活动。”汇丰中国资本市场部相关负责人指出,“汇率避险工具虽然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但企业可以通过与银行交流来充分了解产品,因此并不存在不可克服的难点和堵点。”

目前,汇丰中国提供的全流程解决方案包括汇率风险识别、套期保值制度设立、定制化方案评估、套期保值会计等。

汇率双向波动对服务时效性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金融机构汇率避险服务的线上化水平,成为提升服务质量的关键指标。

江苏一家进口加工型公司,外汇年净敞口近亿美元。企业原先在多家银行开展外汇相关业务,增加了外汇敞口统一管理的复杂程度。针对企业近期想要规避汇率风险、提前锁定成本的意愿,招商银行江苏某二级分行帮助企业通过该行线上无纸化交易锁定未来汇率,在到期时通过差额交割对冲企业在其他银行即期结售汇产生的损益,实现汇率风险锁定、套期保值的效果。

“通过线上交易减少套期业务的相关流程,能够提升客户便利度和操作体验,节约操作成本。”招商银行江苏某二级分行有关业务负责人表示。

鼓励企业提升汇率风险管理“内功”

实际上,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外贸企业树立起汇率“风险中性”理念,并愿意接受专业金融机构提供的帮助。

国家外汇管理局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企业利用远期、期权等外汇衍生产品管理汇率风险的规模较2020年增长59%,企业套保比率上升4.6个百分点至21.7%;2022年一季度,企业利用外汇衍生品的规模同比增长29%,外汇套保比率较2021年全年提高4.2个百分点。

“今年一季度,交通银行小微外贸企业汇率避险签约客户数同比增长超过30%,小微企业在汇率避险客群中占比超过一半。从业务量看,一季度小微企业汇率避险业务量同比增长超过100%。”交通银行总行国际业务部高级经理何刚说。

不过在金融机构与企业加速“双向奔赴”的同时,在引导企业建立汇率风险管理机制、提升中小微企业外汇风险管理覆盖面等方面,目前依然有可探索的空间。

对企业而言,提升汇率风险管理的内功非常重要。招商银行有关人士指出,企业对汇率风险中性的认识不足往往导致了不科学的管理理念和不合理的处置措施,“我们建议企业开展外汇交易业务前,先构建科学健全的套期保值管理体系,并通过定期培训提升团队专业化建设。在这过程中,可以借助金融机构的专业经验,高效精准完成体系搭建。”

“套期保值是一个整体过程,并不只是选择工具这么简单。”汇丰中国有关负责人强调,“企业要识别和量化潜在的风险,同时要制定出一套制度并自上而下严格执行。”

近期,金融监管部门发布的《关于支持外经贸企业提升汇率风险管理能力的通知》明确了金融机构在业务扩面与为企业降成本方面的方向:一方面,银行要继续扩大汇率避险、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覆盖面;另一方面,银行、担保机构要进一步降低企业避险成本,可探索通过专项授信、数据增信、公共保证金等方式,减少企业授信占用和资金占压。


专家观点】科学化、艺术化管理外贸风险

□楼平易

今年4月以来,人民币迅速贬值,创2010年以来单月人民币汇率最大跌幅,引发市场担忧。此次汇率风险叠加疫情风险,对实体经济造成重大影响。金融机构对外贸业的扶持,在这样的背景下显得更为必要。作为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险以其独具特色的行业特征,可以且应当起到助力作用。

保险是风险管理的专业机构。法国再保险有一个说法,保险是对风险的科学化和艺术化管理。科学是指保险业有大量科学和量化手段,对风险事件建模,为客户提供风险管理工具。艺术是指风险并非一成不变,在量化工具使用之外,仍然需要人对风险的专业认知和预判。

对企业管理者来说,目前重要的担忧在于不确定性。保险公司可以从科学化和艺术化两个维度,帮助企业消除不确定性,减少风险,助力其在目前国内外复杂的经济环境下稳健经营。

从科学化角度讲,保险公司可以制定科学的量化模型,在精算平衡的基础上,最大程度为外贸企业提供费率合理、品种多样的保险产品。从产品上看,保险企业在进出口方面已经有一定经验积累,比如出口信用保险,帮助企业应对进出口过程中遇到的不确定性。今年2月和3月,商务部与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发布《关于加大出口信用保险支持 做好跨周期调节进一步稳外贸的工作通知》《进一步发挥出口信用保险作用 加快商务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明确提出保险公司通过出口信用保险,对外贸企业定向扶持。通过这些保险产品,外贸企业能够将汇率风险、出口风险加以规避。从价格上看,为了扩大信用保险的企业覆盖面,一个重要考量是目前的产品能否有价格下调可能。在5月18日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银保监会普惠金融部负责人表示,需进一步加大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针对性降低短期险费率。这就需要保险公司对风险进行科学化建模,对关键参数校准,从而确定最优惠的价格区间。

从艺术化的角度讲,保险公司可以提供风险预判和专业咨询的功能,这是量化模型难以做到的。首先,专业的风险管理,需要为企业主看到其自身没有觉察到的风险。很多国际保险巨头从事风险识别,帮助客户提前完善预防措施。其次,保险公司可以提供专业咨询。从事信用出口保险的保险公司由于业务关系,在帮助企业完善国际产业链、判别国别风险等方面,有更显著的优势。事实上,很多国际再保险公司都把保险咨询能力作为其再保服务的亮点,帮助投保公司顺利进军新业务。

此外,保险机构也是资金的管理者,这对中小微外贸企业有着特殊意义。保险业由于资金实力雄厚,可以为中小微外贸企业提供信用增级、保证保险、保单质押贷款等服务,支持中小微外贸企业发展。

在当下复杂经济环境下,保险在助力外贸企业发展上可以做很多,而且可以起到其他行业难以替代的作用。同时,相关政府部门也应考虑如何释放保险公司活力,例如,新加坡金管局在险企偿付能力改革中,已考虑对出口相关业务线下调资本金要求。

(作者系复旦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助理教授)


专家观点主动、创新管理汇率风险

□王家强

4月以来,外汇市场剧烈波动。近期,国务院提出推动外贸保稳提质的意见,要求加快提升外贸企业应对汇率风险的能力;人民银行强化外汇存款准备金率的逆周期调节机制,稳定外汇市场;外汇管理局发布政策,支持丰富人民币外汇衍生品工具,新增人民币对外汇的普通美式期权、亚式期权及其组合产品,便利企业更好运用衍生品规避汇率风险。

人民币外汇市场的波动及金融部门一系列政策,对市场参与主体特别是对外投资、对外贸易企业,再次敲响汇率风险的警钟;对金融机构加大衍生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创新和交易能力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将进一步推动我国外汇交易市场的发展壮大,有利于金融机构更好地服务于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新格局、服务于实体企业日益频繁的汇率避险需求。

实际上,运用衍生品交易工具管理利率、汇率及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市场风险,是市场化改革和金融开放的必然产物,在发达金融市场已是司空见惯。但在我国,相关市场尚未充分成熟。一方面,长期以来人民币利率、汇率未完全市场化,波动幅度小或者呈现单边走势,市场主体对价格变化不敏感,避险意识不强预案制定及衍生产品运用能力不充分,市场交易不活跃。另一方面,市场对金融衍生品存在一定的认识偏差甚至偏见。基于金融资本的逐利性、交易产品复杂性和监管难度,金融市场广泛存在追逐波动、获取交易收益的投机资本和交易动机,可能制造混乱甚至酿成金融危机。一些人将衍生品视为洪水猛兽。

尽管如此,金融衍生品依然是金融市场上发现价格、管理风险和活跃交易的重要工具。以外汇市场为例,基于发展环境的不确定性,市场主体对汇率前景的看法不同必然会产生多空分歧,由此带来远期、掉期、互换和期权等衍生交易需求,以期套期保值,当然也成为愿意承担风险的交易对手进行对赌博弈的载体。直接远期和掉期工具使用较多,主要针对未来某个时点的风险敞口,锁定交易成本;期权工具则相对复杂,存在美式、欧式、亚式等多种交易创新,便利企业有更多的选择空间,在锁定风险的同时享受一定的预期收益。

从全球来看,2019年6月末,全球场外外汇衍生品名义本金余额达到98.6万亿美元(约为全球GDP的1.2倍);其中,直接远期和外汇掉期为59.4万亿美元,货币掉期为26.4万亿美元,期权为12.8万亿美元,分别占比60.2%、26.8%和13.0%。相对而言,我国人民币外汇市场规模尚小,与我国经济总量、对外投资、对外贸易在全球的地位和外资外贸企业的需求不相匹配,亟须加快发展。

对我国金融机构而言,当前需要强化主动意识、创新意识和能力建设,大力支持企业管理汇率风险。

一是强化客户培育。大中型银行具有较强资金实力、网点覆盖和电子渠道,在外汇交易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但许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对银行的汇率风险管理服务缺乏了解,银行应当主动作为,积极推广,帮助客户接触更多衍生交易产品。

二是提升创新能力。部分金融机构外汇衍生金融工具的研发创新不足,限制了客户服务能力;部分外汇衍生品存在准入门槛,对订单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的中小企业形成障碍。可针对性开展产品创新,例如研发集合衍生工具、拓展外部担保合作,扩大客群;提升电子平台的服务触角和友好性,便利中小企业自主交易。

三是强化交易能力。金融机构应提升外汇资金的调剂、敞口平仓和交易撮合能力,增强衍生品交易的流动性;提高市场趋势研判能力,扩大衍生品交易的规模效应,降低收费水平,增强企业管理汇率风险的意愿;强化跨境人民币支付、清算和流动性管理能力,简化操作流程,健全人民币流出和回流机制。

四是增强风控能力。外汇市场瞬息万变,金融机构应发挥信息、资金和客户优势,准确预警和识别交易风险,利用金融科技、智能风控手段,切实提升风险管控能力,为企业管理汇率风险提供坚实保障。

(作者系中国银行研究院资深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