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圆桌对话

打通科技与业务闭环——数字化转型的本质需求

发布时间:2021-06-28 09:12:21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记者 苏洁

近年来,伴随着保险科技应用创新和资本对保险科技初创公司的热捧,保险业已成为数字化创新的沃土。在此背景下,保险公司积极拥抱变革,重新思考业务模式,提升客户服务,逐步构建数字化的运营模式,实现降本增效。但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险企也面临诸多考验。对此,险企如何寻求破解之道?6月24日,在由《中国银行保险报》主办,华为、新华三集团、容联云、深信服、水滴公司协办的第十四届中国保险业信息化峰会圆桌讨论环节,保险集团公司、寿险公司、第三方保险科技平台相关负责人从各自角度展开了思想交锋。

把握适度原则

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发展,使得客户消费行为发生变化,客户的诉求变化,倒逼保险公司必须要做转型。

阳光保险集团技术管理部负责人王卓介绍了数字化转型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信息技术+保险1.0时代。最显著的特征是保险公司建了很多内部业务系统,随着业务系统上线和使用,保险行业把原先纸质单证搬到线上集中存储到数据库里,形成数据资产,同时提升了作业效率。第二个阶段是互联网+保险2.0时代。最显著的特征很多公司都建立了基于互联网的应用和系统,拉近保险公司与客户之间的距离。在这时期,一些互联网保险产品产生,一批互联网保险公司诞生。第三个阶段是智能+保险3.0时代。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产生和逐渐成熟,与保险业务场景深度融合,也在为保险科技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王卓认为,数字化转型的本质就是借助科技的力量,来实现业务模式的重构,同时为企业形成面向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如今数字化成为行业都在谈论的话题,热度够了,但是深度是否足够?如何将想法变成可实现的行动且能产生业务价值?

“谈到保险数字化转型,有一个原则,那就是够用为主,适度超前。”大家保险集团IT总监兼信息科技中心总经理朱曙兵这样形容。在他看来,数字化是基于数据辅助决策支持,是对业务架构和新的商业模式的重构。同时,朱曙兵指出,保险行业数字化转型必须要从业务上破局,从商业模式上破局,要带来保险业的长生,这种转变是必然的。

科技最终

是业务模式的变革

有行业人士感慨,推动科技变革的过程中,有些会触及到业务领域的认知问题,可能有时两个部门有意见冲突或者观点不统一的情况,这就需要双方的配合和理解。

中国人寿股份科技总监兼研发中心总经理钱维章谈到,业务与技术的融合离理想状态还有一定的差距。由于技术人员相对比较年轻,在行业里面时间比较短,可能对业务理解还不够深入。另外,在技术层面一般按照互联网公司架构去推进,所以,如何将技术与业务融合发展,这个任务还是非常艰巨的。

王卓认为,科技一定是和业务要高度融合,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是借助科技的力量,最后实现业务模式的变革或重构,而它最终的结果一定是业务模式的变革。这就要求科技、技术和业务一定要深度融合,要有共同的目标,这就要求业务人需要了解技术人员的语言,技术人员更要了解业务。

中华联合人寿副总经理杨亿认为,数字化基础建设不是一个部门完成的,需要整个业务流程的重塑。数字化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是要把不断地将数字化上升到更高的管理维度,吸引更多环节、更多资源的重视,以此来推进企业整体的数字化进程。

“必须业务有需求,数字化转型才能进行。认知上的这个困境是很难改变的,特别是对传统保险企业而言。只有上下同欲,才可能胜。” 太保集团科技管理部副总经理卢西昌强调,数字化转型不仅仅是IT要转型,业务要转型,行业要转型,而是科技部门要和业务部门深入融合,仅仅科技部门或者业务部门转型会带来冲突,甚至会影响业绩。对此,“每家保险公司都有自己的优势和适合的场景,选择重点的赛道突破,同时要评估自己处的阶段,太超前了,业务跟不上也不行,还要考虑持续长久地做下去才行。”

朱曙兵也谈到了同样的困境。“对IT的要求是永远比业务部门多想半步或者一半,某些点上一定要超越他们,但是不能超越太多,会造成IT资源投入浪费。” 朱曙兵指出,数字化转型还要防止无实质意义的消耗。数字化转型要紧盯市场变化,紧盯企业自身的资源禀赋,还要研究自己的能力短板,通过这些来打造符合自己企业特点的经营模式。

作为第三方保险科技平台,水滴公司保险科技研发负责人朱会从科技视角出发,谈到了科技要支撑业务规划和企业愿景。朱会认为,创造新的价值而不是仅仅创造新的东西,要沿着行业的方向去做。首先,就是要线上化,把线下的流程、业务的东西搬到线上来,通过流程化让整个业务可以度量,可以持续去改善。其次,在整个过程中,通过各个场景不断地沉淀数据资产,未来才有更多可以想象的空间。此外,基于场景、数据通过利用各种AI的算法使得经营效率、用户服务品质、供给选择都能够得到更好的效能提升。

复合型人才是保障

“一个企业不可能所有人都招聘,险企在数字化转型之中,需要的是更加复合型的人才。” 杨亿认为,对于传统保险公司,特别是中小型国有企业来说,搭建一个具有统一的数字化思想文化人才梯队是比较急迫的事情。如何做好人才引进以及人才培养,都是下一步要做的工作。

“人才是实行数字战略里面重要的组织保障,没有人才保障就无法推行,甚至持久做下去。” 卢西昌谈到太保集团的数字化战略以及现在做的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把专业公司应用开发人员前置到子公司去,把集团管研究分开,集团主要负责管理;第二,成立数字金融研究院,招聘专家或者行业新技术应用的专家,形成数字生态。

“未来数字化的这个转型浪潮一定会席卷各个社会领域和各个角落,不是选择题,而是一个必答题,未来它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会,虽然任重道远,但是势在必行。” 卢西昌总结说道。

杨亿对此有着同样的看法,在杨亿看来,数字化转型需要从管理层出发,从上至下的达成一致意见。最终数字化转型不见得是内部的共识,也有可能是跟外部合作带来的变化,比如外部生态的适配。

在数字化转型之路上,各家公司都有各家公司的特色,只有找到自己的优势所在,才能真正走出适合自身的数字化转型之路。


圆桌对话

打通科技与业务闭环——数字化转型的本质需求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1-06-28

□记者 苏洁

近年来,伴随着保险科技应用创新和资本对保险科技初创公司的热捧,保险业已成为数字化创新的沃土。在此背景下,保险公司积极拥抱变革,重新思考业务模式,提升客户服务,逐步构建数字化的运营模式,实现降本增效。但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险企也面临诸多考验。对此,险企如何寻求破解之道?6月24日,在由《中国银行保险报》主办,华为、新华三集团、容联云、深信服、水滴公司协办的第十四届中国保险业信息化峰会圆桌讨论环节,保险集团公司、寿险公司、第三方保险科技平台相关负责人从各自角度展开了思想交锋。

把握适度原则

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发展,使得客户消费行为发生变化,客户的诉求变化,倒逼保险公司必须要做转型。

阳光保险集团技术管理部负责人王卓介绍了数字化转型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信息技术+保险1.0时代。最显著的特征是保险公司建了很多内部业务系统,随着业务系统上线和使用,保险行业把原先纸质单证搬到线上集中存储到数据库里,形成数据资产,同时提升了作业效率。第二个阶段是互联网+保险2.0时代。最显著的特征很多公司都建立了基于互联网的应用和系统,拉近保险公司与客户之间的距离。在这时期,一些互联网保险产品产生,一批互联网保险公司诞生。第三个阶段是智能+保险3.0时代。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产生和逐渐成熟,与保险业务场景深度融合,也在为保险科技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王卓认为,数字化转型的本质就是借助科技的力量,来实现业务模式的重构,同时为企业形成面向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如今数字化成为行业都在谈论的话题,热度够了,但是深度是否足够?如何将想法变成可实现的行动且能产生业务价值?

“谈到保险数字化转型,有一个原则,那就是够用为主,适度超前。”大家保险集团IT总监兼信息科技中心总经理朱曙兵这样形容。在他看来,数字化是基于数据辅助决策支持,是对业务架构和新的商业模式的重构。同时,朱曙兵指出,保险行业数字化转型必须要从业务上破局,从商业模式上破局,要带来保险业的长生,这种转变是必然的。

科技最终

是业务模式的变革

有行业人士感慨,推动科技变革的过程中,有些会触及到业务领域的认知问题,可能有时两个部门有意见冲突或者观点不统一的情况,这就需要双方的配合和理解。

中国人寿股份科技总监兼研发中心总经理钱维章谈到,业务与技术的融合离理想状态还有一定的差距。由于技术人员相对比较年轻,在行业里面时间比较短,可能对业务理解还不够深入。另外,在技术层面一般按照互联网公司架构去推进,所以,如何将技术与业务融合发展,这个任务还是非常艰巨的。

王卓认为,科技一定是和业务要高度融合,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是借助科技的力量,最后实现业务模式的变革或重构,而它最终的结果一定是业务模式的变革。这就要求科技、技术和业务一定要深度融合,要有共同的目标,这就要求业务人需要了解技术人员的语言,技术人员更要了解业务。

中华联合人寿副总经理杨亿认为,数字化基础建设不是一个部门完成的,需要整个业务流程的重塑。数字化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是要把不断地将数字化上升到更高的管理维度,吸引更多环节、更多资源的重视,以此来推进企业整体的数字化进程。

“必须业务有需求,数字化转型才能进行。认知上的这个困境是很难改变的,特别是对传统保险企业而言。只有上下同欲,才可能胜。” 太保集团科技管理部副总经理卢西昌强调,数字化转型不仅仅是IT要转型,业务要转型,行业要转型,而是科技部门要和业务部门深入融合,仅仅科技部门或者业务部门转型会带来冲突,甚至会影响业绩。对此,“每家保险公司都有自己的优势和适合的场景,选择重点的赛道突破,同时要评估自己处的阶段,太超前了,业务跟不上也不行,还要考虑持续长久地做下去才行。”

朱曙兵也谈到了同样的困境。“对IT的要求是永远比业务部门多想半步或者一半,某些点上一定要超越他们,但是不能超越太多,会造成IT资源投入浪费。” 朱曙兵指出,数字化转型还要防止无实质意义的消耗。数字化转型要紧盯市场变化,紧盯企业自身的资源禀赋,还要研究自己的能力短板,通过这些来打造符合自己企业特点的经营模式。

作为第三方保险科技平台,水滴公司保险科技研发负责人朱会从科技视角出发,谈到了科技要支撑业务规划和企业愿景。朱会认为,创造新的价值而不是仅仅创造新的东西,要沿着行业的方向去做。首先,就是要线上化,把线下的流程、业务的东西搬到线上来,通过流程化让整个业务可以度量,可以持续去改善。其次,在整个过程中,通过各个场景不断地沉淀数据资产,未来才有更多可以想象的空间。此外,基于场景、数据通过利用各种AI的算法使得经营效率、用户服务品质、供给选择都能够得到更好的效能提升。

复合型人才是保障

“一个企业不可能所有人都招聘,险企在数字化转型之中,需要的是更加复合型的人才。” 杨亿认为,对于传统保险公司,特别是中小型国有企业来说,搭建一个具有统一的数字化思想文化人才梯队是比较急迫的事情。如何做好人才引进以及人才培养,都是下一步要做的工作。

“人才是实行数字战略里面重要的组织保障,没有人才保障就无法推行,甚至持久做下去。” 卢西昌谈到太保集团的数字化战略以及现在做的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把专业公司应用开发人员前置到子公司去,把集团管研究分开,集团主要负责管理;第二,成立数字金融研究院,招聘专家或者行业新技术应用的专家,形成数字生态。

“未来数字化的这个转型浪潮一定会席卷各个社会领域和各个角落,不是选择题,而是一个必答题,未来它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会,虽然任重道远,但是势在必行。” 卢西昌总结说道。

杨亿对此有着同样的看法,在杨亿看来,数字化转型需要从管理层出发,从上至下的达成一致意见。最终数字化转型不见得是内部的共识,也有可能是跟外部合作带来的变化,比如外部生态的适配。

在数字化转型之路上,各家公司都有各家公司的特色,只有找到自己的优势所在,才能真正走出适合自身的数字化转型之路。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