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全国人大代表才华:“打非”需建立全社会防控治理体系

发布时间:2020-05-27 09:47:54    作者:于晗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记者 于晗

打非处非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工作,也是金融系统贯彻“六稳”“六保”的一项重要抓手。作为长期关注“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问题的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监委特约监察员才华日前接受了《中国银行保险报》专访。

4月20日,处置非法集资部际联席会议公布数据显示,2019年共立案打击涉嫌非法集资刑事案件5888起,涉案金额5434.2亿元,同比分别上升3.4%、53.4%。

才华谈到,过去一年,各地各部门联防联动,打非处非工作取得了显著效果。网络借贷、私募股权等重点领域的非法集资问题得到了明显遏制。未来,要提升社会整体对于非法集资的防控能力,针对非法集资等非法金融活动滋生、蔓延、处置、善后各个环节,构建起全社会、全行业、全生态链防控治理体系。

《中国银行保险报》:您怎么看待当前对非法集资活动的打击力度和成效?

才华:过去一年来,相关各部门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主动担当作为,打非处非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公安部连续3年部署打击非法集资犯罪专项行动;司法部等部门积极推动《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立法进程;民政部、农业农村部等将防范非法集资风险与促进行业发展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上述部门的联防联动使一些积累多年的风险得到化解,一批久拖未决的案件得以处置,起到了有力的震慑作用。

《中国银行保险报》:2019年,全国非法金融活动风险防控平台上线试运行,28个省份监测平台已投入使用。在您看来,建设全国性的非法集资监测体系,对打非处非工作有哪些积极意义?

才华:各地各部门积极探索科技赋能监测预警,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开展线上监测,实施“以网治网”,28个省份监测平台已投入使用。联席会议联合中央网信办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建设的全国非法金融活动风险防控平台即将上线运行。构建统一规划、统一标准、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全国监测一张网”,能有效应对非法集资“上网跨域”问题,对高风险机构进行全面体检扫描,线上监测,“精准拆弹”,“科技打非”构建起非法集资治理新格局,对维护社会稳定意义重大。

《中国银行保险报》:目前,司法部、银保监会等部门正在积极推动《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立法进程,您认为,加快推进该条例的出台有哪些必要性?

才华:加快推动《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出台应该是当前打非处非的“一号工程”,非法集资活动应该由谁定性、从事非法集资活动的市场主体应该由谁取缔,现行的《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商业银行法》和《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规定不一致。导致缺少先期行政处置、稳妥化解隐患的缓冲地带,加剧了集资参与人的涉稳风险。该条例的出台,将使上述问题得以解决,有利于从法律层面为处理非法集资案件提供根本遵循。

《中国银行保险报》:强化打非处非工作对于当前金融业贯彻“六稳”和“六保”有哪些现实意义?

才华:由于非法集资案件涉众面广、资金规模大,轻则造成老百姓财产损失,重则导致参与人陷入贫困,甚至家破人亡,人民群众利益遭到极大的损害,处理不好会严重影响“六稳”“六保”目标任务。而且非法集资案件处置时间长、清退比例低,集资参与人时常上访甚至集访,还会造成很大的维稳工作压力。

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今年打非处非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基本方针,注重提前部署、下好“先手棋”,注重源头管控、打早打小,标本兼治、全链条治理,这些工作方针和路线,有利于从保护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出发,把好风险关,切实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中国银行保险报》:对普通群众如何避免上当,您有哪些建议?从社会层面来说,如何避免非法集资的渗透和滋长,从而提升社会整体对于非法集资的防控和抵制能力?

才华:对于普通群众来说,要提高辨识力,建议相关部门进一步普及金融消费知识,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群众对非法集资的识别能力,增强金融消费者依法维权观念。

从社会整体而言,针对非法集资等非法金融活动滋生、蔓延、处置、善后各个环节,应构建全社会、全行业、全生态链防控治理体系。《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出台后,各级政府应建立一支专业的金融执法队伍,进一步强化基层金融执法力量,确保对非法金融活动行政处置工作有序开展。在非法金融活动多发频发的地区,建议在市县两级试点,抽调人员组建专门的金融秩序管理部门,推进行政处置专业化、常态化、规范化。


全国人大代表才华:“打非”需建立全社会防控治理体系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0-05-27

□记者 于晗

打非处非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工作,也是金融系统贯彻“六稳”“六保”的一项重要抓手。作为长期关注“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问题的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监委特约监察员才华日前接受了《中国银行保险报》专访。

4月20日,处置非法集资部际联席会议公布数据显示,2019年共立案打击涉嫌非法集资刑事案件5888起,涉案金额5434.2亿元,同比分别上升3.4%、53.4%。

才华谈到,过去一年,各地各部门联防联动,打非处非工作取得了显著效果。网络借贷、私募股权等重点领域的非法集资问题得到了明显遏制。未来,要提升社会整体对于非法集资的防控能力,针对非法集资等非法金融活动滋生、蔓延、处置、善后各个环节,构建起全社会、全行业、全生态链防控治理体系。

《中国银行保险报》:您怎么看待当前对非法集资活动的打击力度和成效?

才华:过去一年来,相关各部门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主动担当作为,打非处非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公安部连续3年部署打击非法集资犯罪专项行动;司法部等部门积极推动《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立法进程;民政部、农业农村部等将防范非法集资风险与促进行业发展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上述部门的联防联动使一些积累多年的风险得到化解,一批久拖未决的案件得以处置,起到了有力的震慑作用。

《中国银行保险报》:2019年,全国非法金融活动风险防控平台上线试运行,28个省份监测平台已投入使用。在您看来,建设全国性的非法集资监测体系,对打非处非工作有哪些积极意义?

才华:各地各部门积极探索科技赋能监测预警,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开展线上监测,实施“以网治网”,28个省份监测平台已投入使用。联席会议联合中央网信办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建设的全国非法金融活动风险防控平台即将上线运行。构建统一规划、统一标准、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全国监测一张网”,能有效应对非法集资“上网跨域”问题,对高风险机构进行全面体检扫描,线上监测,“精准拆弹”,“科技打非”构建起非法集资治理新格局,对维护社会稳定意义重大。

《中国银行保险报》:目前,司法部、银保监会等部门正在积极推动《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立法进程,您认为,加快推进该条例的出台有哪些必要性?

才华:加快推动《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出台应该是当前打非处非的“一号工程”,非法集资活动应该由谁定性、从事非法集资活动的市场主体应该由谁取缔,现行的《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商业银行法》和《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规定不一致。导致缺少先期行政处置、稳妥化解隐患的缓冲地带,加剧了集资参与人的涉稳风险。该条例的出台,将使上述问题得以解决,有利于从法律层面为处理非法集资案件提供根本遵循。

《中国银行保险报》:强化打非处非工作对于当前金融业贯彻“六稳”和“六保”有哪些现实意义?

才华:由于非法集资案件涉众面广、资金规模大,轻则造成老百姓财产损失,重则导致参与人陷入贫困,甚至家破人亡,人民群众利益遭到极大的损害,处理不好会严重影响“六稳”“六保”目标任务。而且非法集资案件处置时间长、清退比例低,集资参与人时常上访甚至集访,还会造成很大的维稳工作压力。

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今年打非处非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基本方针,注重提前部署、下好“先手棋”,注重源头管控、打早打小,标本兼治、全链条治理,这些工作方针和路线,有利于从保护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出发,把好风险关,切实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中国银行保险报》:对普通群众如何避免上当,您有哪些建议?从社会层面来说,如何避免非法集资的渗透和滋长,从而提升社会整体对于非法集资的防控和抵制能力?

才华:对于普通群众来说,要提高辨识力,建议相关部门进一步普及金融消费知识,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群众对非法集资的识别能力,增强金融消费者依法维权观念。

从社会整体而言,针对非法集资等非法金融活动滋生、蔓延、处置、善后各个环节,应构建全社会、全行业、全生态链防控治理体系。《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出台后,各级政府应建立一支专业的金融执法队伍,进一步强化基层金融执法力量,确保对非法金融活动行政处置工作有序开展。在非法金融活动多发频发的地区,建议在市县两级试点,抽调人员组建专门的金融秩序管理部门,推进行政处置专业化、常态化、规范化。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