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激发中国经济新动能——经济学家眼中的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2020-05-26 09:56:40    作者:许予朋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实习记者 许予朋

5月22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当晚,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汇聚线上,共同解读报告中反复提到“保就业”背后的逻辑与深意,探索寻找中国经济增长新动能。

淡化增速 突出民生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一个特别之处是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这主要因为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我国发展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这样做,有利于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

姚洋指出,报告提及的“不确定性”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新冠肺炎疫情具备不确定性,会不会有第二波尚不明朗;二是消费恢复情况不确定,目前供给侧恢复相对更快;三是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复工复产存在不确定性。一些小微企业受疫情影响退出市场,等待新的企业诞生还需时间。

“淡化增长能为其他政策留出空间。增长淡化了,民生的需求就会出来。此外,今年实现脱贫攻坚的目标并未改变,淡化经济增速的要求能使更多资源倾斜到扶贫上来。”姚洋说。

李扬认为,抓好“六稳”“六保”,即是保障民生,让企业“活下来”,此时再讨论经济增速,意义已然不大。

此外,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李扬认为淡化经济增速可能会成为一种趋势,而这一点是可喜的:“从上世纪末开始,我国的增长方式已经发生改变,逐渐从只重快速增长向追求高质量发展转变。发达国家通常不强调GDP,而注重生活质量、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我认为这不仅仅是一个特殊时期的特殊调整,这样一个越来越淡化GDP增长指标的趋势是明确的,是值得欢迎的。”

减税降费 留住小微企业

与淡化经济增速目标形成对比的是,本次政府工作报告用了一整个部分谈“稳企业和保就业”相关内容,反复着墨。“留得青山,赢得未来”,更是直接表达了政策的核心诉求。

报告提出,要努力稳定现有就业,积极增加新的就业,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李扬指出,努力稳定现有就业,需要进一步强化复工复产;积极增加新的就业,需要鼓励创业并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的任务更重,需要资助以训稳岗,要求高职院校扩招等等。今年的报告对就业政策进一步细化且层次分明,体现出“保就业”的重要。

稳企业与保就业息息相关。李扬提示,此次报告着重谈到帮助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这点非常重要。小微企业在解决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民生关系最为紧密,却受疫情冲击最大。此外,中小微企业长期存在经营成本、融资成本过高的问题。“中小企业获得资金的成本高,且仍像大企业一样要缴纳各种费用。疫情将这些问题用很尖锐的方式呈现出来。现在要把这些企业留住,把大家的心气留住。”李扬说。

报告出现接近40次“就业”,在姚洋看来,可以从微观与宏观两方面找到解决问题的抓手。微观层面,姚洋建议,针对小微企业的免税降费非常重要。借此契机也应转变一下城市治理理念:城市“太干净”“太整洁”背后,实际上是未充分发挥“街道就业”的潜力,街头巷尾的贩夫走卒,就是人间的万家灯火。姚洋强调,“保就业”应该是社会治理能力总体提升。此外,部分地区在发放消费券时很少考虑收入分配问题,财政补贴并未真正惠及低收入群体。

宏观层面的抓手则是拉动消费。姚洋与李扬均认为,投资基建对“保就业”的影响过于间接,必须从需求端入手。本次报告提到,今年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同时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这2万亿元全部转给地方,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主要用于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包括支持减税降费、减租降息、扩大消费和投资等。姚洋认为,将“投资”放在最后,这一表述非常耐人寻味:“2万亿政府债务列的前两项是‘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下一步,财政部应出台更明确的措施,明确分配比例,督促地方政府将资金用于经济主体,而不是都去投资了。”

深化改革开放 激发新动能

报告强调,困难挑战越大,越要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内生发展动力。

具体来看,内生动力来自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激活各类要素潜能;提升国资国企改革成效,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推动制造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等。

贾康认为,报告为特殊时期提出了一揽子解决方案,核心是调动中国经济发展潜力,调动更多政策组合,让微观群体焕发活力。新动能中,制度创新是龙头因素。重视针对“新基建”的有效投资也是必要的,能够进一步推动中国的高质量发展。此外,在提升营商环境方面,中国还有相当大的潜力。从上海开始建自贸区时清晰地提出营商环境要面对负面清单,法无禁止即可为。在具体的生成上,有一个逐渐简化的过程,政府手里有公权可以用来管企业,法无授权不可为。负面清单对应正面清单非常好,全国目前有推广的趋势。此次报告提出要大幅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出台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这是新进展。

姚洋则更关注近期,关注如何找到一个新动能以帮助经济走出下行。他认为,提升有效需求是关键。在中国目前环境下,还应多强调消费,让2万亿元政府债切实用到刺激消费、服务民生上。

李扬则指出,激发新动能的关键是将现有的政策进一步落实。激活经济主体、优化营商环境、推动要素市场发展是关键。

在投资方面,李扬认为,除了关注“新基建”,还应该将更多投资集中于公共工程。后者既能直接惠及老百姓,又可雇佣大量劳动者,能够真正对提升就业有帮助。


激发中国经济新动能——经济学家眼中的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0-05-26

□实习记者 许予朋

5月22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当晚,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汇聚线上,共同解读报告中反复提到“保就业”背后的逻辑与深意,探索寻找中国经济增长新动能。

淡化增速 突出民生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一个特别之处是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这主要因为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我国发展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这样做,有利于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

姚洋指出,报告提及的“不确定性”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新冠肺炎疫情具备不确定性,会不会有第二波尚不明朗;二是消费恢复情况不确定,目前供给侧恢复相对更快;三是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复工复产存在不确定性。一些小微企业受疫情影响退出市场,等待新的企业诞生还需时间。

“淡化增长能为其他政策留出空间。增长淡化了,民生的需求就会出来。此外,今年实现脱贫攻坚的目标并未改变,淡化经济增速的要求能使更多资源倾斜到扶贫上来。”姚洋说。

李扬认为,抓好“六稳”“六保”,即是保障民生,让企业“活下来”,此时再讨论经济增速,意义已然不大。

此外,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李扬认为淡化经济增速可能会成为一种趋势,而这一点是可喜的:“从上世纪末开始,我国的增长方式已经发生改变,逐渐从只重快速增长向追求高质量发展转变。发达国家通常不强调GDP,而注重生活质量、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我认为这不仅仅是一个特殊时期的特殊调整,这样一个越来越淡化GDP增长指标的趋势是明确的,是值得欢迎的。”

减税降费 留住小微企业

与淡化经济增速目标形成对比的是,本次政府工作报告用了一整个部分谈“稳企业和保就业”相关内容,反复着墨。“留得青山,赢得未来”,更是直接表达了政策的核心诉求。

报告提出,要努力稳定现有就业,积极增加新的就业,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李扬指出,努力稳定现有就业,需要进一步强化复工复产;积极增加新的就业,需要鼓励创业并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的任务更重,需要资助以训稳岗,要求高职院校扩招等等。今年的报告对就业政策进一步细化且层次分明,体现出“保就业”的重要。

稳企业与保就业息息相关。李扬提示,此次报告着重谈到帮助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这点非常重要。小微企业在解决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民生关系最为紧密,却受疫情冲击最大。此外,中小微企业长期存在经营成本、融资成本过高的问题。“中小企业获得资金的成本高,且仍像大企业一样要缴纳各种费用。疫情将这些问题用很尖锐的方式呈现出来。现在要把这些企业留住,把大家的心气留住。”李扬说。

报告出现接近40次“就业”,在姚洋看来,可以从微观与宏观两方面找到解决问题的抓手。微观层面,姚洋建议,针对小微企业的免税降费非常重要。借此契机也应转变一下城市治理理念:城市“太干净”“太整洁”背后,实际上是未充分发挥“街道就业”的潜力,街头巷尾的贩夫走卒,就是人间的万家灯火。姚洋强调,“保就业”应该是社会治理能力总体提升。此外,部分地区在发放消费券时很少考虑收入分配问题,财政补贴并未真正惠及低收入群体。

宏观层面的抓手则是拉动消费。姚洋与李扬均认为,投资基建对“保就业”的影响过于间接,必须从需求端入手。本次报告提到,今年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同时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这2万亿元全部转给地方,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主要用于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包括支持减税降费、减租降息、扩大消费和投资等。姚洋认为,将“投资”放在最后,这一表述非常耐人寻味:“2万亿政府债务列的前两项是‘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下一步,财政部应出台更明确的措施,明确分配比例,督促地方政府将资金用于经济主体,而不是都去投资了。”

深化改革开放 激发新动能

报告强调,困难挑战越大,越要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内生发展动力。

具体来看,内生动力来自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激活各类要素潜能;提升国资国企改革成效,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推动制造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等。

贾康认为,报告为特殊时期提出了一揽子解决方案,核心是调动中国经济发展潜力,调动更多政策组合,让微观群体焕发活力。新动能中,制度创新是龙头因素。重视针对“新基建”的有效投资也是必要的,能够进一步推动中国的高质量发展。此外,在提升营商环境方面,中国还有相当大的潜力。从上海开始建自贸区时清晰地提出营商环境要面对负面清单,法无禁止即可为。在具体的生成上,有一个逐渐简化的过程,政府手里有公权可以用来管企业,法无授权不可为。负面清单对应正面清单非常好,全国目前有推广的趋势。此次报告提出要大幅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出台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这是新进展。

姚洋则更关注近期,关注如何找到一个新动能以帮助经济走出下行。他认为,提升有效需求是关键。在中国目前环境下,还应多强调消费,让2万亿元政府债切实用到刺激消费、服务民生上。

李扬则指出,激发新动能的关键是将现有的政策进一步落实。激活经济主体、优化营商环境、推动要素市场发展是关键。

在投资方面,李扬认为,除了关注“新基建”,还应该将更多投资集中于公共工程。后者既能直接惠及老百姓,又可雇佣大量劳动者,能够真正对提升就业有帮助。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