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新春走基层

来自一个低收入村的调查报告

发布时间:2020-01-27 23:00:20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中国银行保险报网讯【李敬伟 摄影报道】

2020年1月17日和27日,分别是农历腊月小年和正月初三,这两天,《中国银行保险报》新春走基层小组分别跟随中国银行大连分行党委书记、行长黄建忠率领的扶贫工作组,赶赴该行扶贫对口帮扶的低收入村——普兰店区同益乡瓦房村开展春节入户慰问及相关调研,并了解该行在瓦房村已经开展的扶贫工作。

瓦房村位于大连市普兰店同益乡中部,山多地少,农业经济单一,村民收入主要来源种植玉米、大豆和苹果树,“八山半水半分田,不见工厂不冒烟(无企业),半分田地不争气,富裕不识瓦房村”是瓦房村自然和经济状况的真实写照,瓦房村是大连128个低收入村之一,也是一个空壳村,是当地脱贫奔小康的难点村。

中行结对瓦房村 深入调研摸实情

2017年,中行大连市分行党委(以下简称“大连中行”)根据党中央脱贫攻坚号令及监管机关和总行部署,与瓦房村建立脱贫攻坚结对帮扶关系。要找到瓦房村贫穷落后的病根才能找到脱贫的思路和方向,大连中行派出工作组针对瓦房村进行全面调查,要摸清实情才能精准施策。

瓦房村共有10个自然屯,10个居民组,共723户,2456人。村主导产业以玉米和苹果种植为主,以打工、大棚果蔬、养殖业为辅,无村办企业及集体经济收入。低收入农户(根据大连市2018年人均收入低于14000元的农户确定为低收入农户)103户,低收入人口268人,低收入人口占瓦房村总人口的10.9%。

健康情况:瓦房村60岁以上老人215人,人口占比为80%,全村 268名低收入人员中,患慢性病、重大疾病以及残疾人共243人,占比为90.6%。

受教育情况:全村低收入家庭中,高中5人,初中78人,小学185人,初中以上仅占30.9%,另有少数低收入人口为文盲与半文盲。

劳动力流动情况:全村低收入农户中因年老、疾病及残疾等原因,无力外出打工或创业,多是就地从事最低限度低效涉农劳作。

收入来源单一:在低收入农户中,部分农户因各种原因无法从事生产或经营,生活来源依靠低保供养、财政补贴、子女赡养等途径,一部分人能从事简单农业劳作。

低收入户主观发展意愿:调查发现,80%的低收入农户缺少发展内生动力,20%习惯就地打零工(发展意愿趋弱原因既有个人身体状况、安于现状思想作祟、自身缺乏积累等,也有缺乏外部带动、政策保障体系缺失等多方面因素)。

梳理低收入症结 他山之石攻“贫”

大连中行通过进村普查,梳理出瓦房村集体经济不振,贫困家庭低收入乃至致贫成因有以下几方面:农业方面:农业种植业产值效益低,大田作物灾害多,管理跟不上。苹果种植缺乏品牌传播意识和销售途径,农业效益低下。

劳动力、年龄结构及健康因素制约发展质量:瓦房村人口现状折射出中国一些农村现状,即中老年和留守儿童伴生空壳村现象,其病、老、残占据一定人口比重,难以胜任农业劳作。

村经济发展要素不足:村集体缺资金,缺项目,缺主导产业,缺有文化新型农民,造成瓦房村陷入低收入非良性循环。

扶持集体产业,反哺性带动低收入家庭脱贫。大连中行针对上述情况,牵头组织行内外专家进行把脉,先后推翻了光伏发电项目(并网及维护技术要求高,缺乏人才)、挖水塘和打井(从轻重缓急考量难以满足当前最急迫的造血性脱贫需求)。经过反复论证,大连中行最终确定由该行通过特殊党费等途径融资30万元,通过瓦房村委会集体流转土地(首期建设用地100亩),辅助瓦房村建设两座高标准(100米×13米)高产蔬菜大棚,吸纳适宜的低收入家庭劳动力就地就业的途径,为低收入家庭增收。在此基础上,通过示范效应,吸引村里外出且已经积累一定资金的年轻人返乡创业,进行设施农业投资建设,在逐渐扩大蔬菜种植业规模基础上,吸收更多瓦房村低收入家庭适宜劳动力就业,用良性循环扶持效应帮助低收入乃至贫困家庭,近期摆脱低收入困境,远期奔小康。目前这种羊群效应已经显现,部分外出打工积累一定启动资金的中青年村民开始返乡创业,全村比照大连中行标准蔬菜大棚建设的大棚总数已经达到40座。

1月17日、27日两天,笔者跟随黄建忠及大连中行党务工作部部长王后信,中行金普新区分行党委书记、行长林生茂和纪委书记解明等连续两次实地走访、观摩了大连中行援建的两座高标准蔬菜大棚,大棚内采取电子监控、温度自动遥控、自动滴灌等系列先进技术,其中温度遥控装置能够在棚内温度低于26度时自动遥控大棚覆盖帘覆盖大棚保持温度,确保蔬菜安全生产,让现场的大连中行两级分行领导深感欣慰。

瓦房村第一书记吴军一边引领大家参观,一边介绍蔬菜品种。“第一座大棚种植的是‘圣女果’,一年多茬,每市斤最少能卖5元钱。” 吴军引领大家到第二座大棚参观,“这座棚里栽种的 是‘铁柿子’,这可是高档‘货’,中间商地头张口收购价就是10元钱!” 吴军解说中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

“大连中行党委确定通过捐赠性援建瓦房村蔬菜大棚即造血机制帮助村里脱贫摘帽,动因源于它是一个适合瓦房村实际情况且可持续的农业发展项目,不仅能有效规避低收入家庭原地踏步、减少进而阻止因病因残家庭返贫,还能从长远角度高质量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乡村建设。”黄建忠说话的语气铿锵有力。


图一为黄建忠(左一)与林生茂、王后信、解明和吴军等,在中行援建的蔬菜大棚内研究如何深化“造血式”扶贫。

走访病残家庭 研究帮其走出困境

瓦房村几户因病因残致贫家庭的状况,一直是黄建忠和两级分行领导“上心”的事。2019年,村里63岁的于常全遭遇一场车祸,就医途中休克多次,先后5次手术,险些丢掉性命,目前回家靠他人护理。前期花费医疗费15万元,后续手术治疗费用仍需10万元左右,已欠债数万元。

走进于常全家,黄建忠用手小心翼翼地抚摸着于常全术后面目全非的伤腿,送上慰问品,嘱咐他坚定战胜残疾的信心。

来到村里另一个贫困家庭,27岁的段小于2018年大学毕业进入一家药企不久突发重病,经医院诊断,其右侧顶叶出血,破入脑室,蛛网膜下腔出血,在医院重症监护室治疗25天,后经66天康复治疗苏醒,目前欠下外债30万元。

了解上述实情,黄建忠与在场的市分行党务工作部部长王厚信,金普新区分行党委书记、行长林生茂及纪委书记解明交流了帮扶思路,拟安排两级分行拿出切实可行、因户施策的帮扶办法,在主攻且帮助瓦房村整体摘掉低收入村帽子的前提下,设法帮助于常全和段小于这些特殊的贫困家庭走出困境和阴影,让他们跟上瓦房村未来脱贫奔小康的大部队。

春节采访途中了解到,大连中国银行已经有了针对于常全和段小于家精准帮扶的意向项目,相关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图二为黄建忠(左一)在段小于家了解她的后续治疗情况,鼓励段小于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采访后记

大年初三,在大连中行援建的两座高标准蔬菜大棚里,瓦房村委会雇佣管理蔬菜的村民管华和王俊华大娘,正在耐心地指导着村第一书记吴军和中行金普新区分行团委书记陈琢学习给“圣女果”和铁柿子人工授粉。虽说此时室外依然寒风凌冽,但温室大棚内一片翠绿,生机盎然,两个蔬菜大棚分别栽种的的“圣女果”和铁柿子长势喜人。

管华大娘今年67岁,王俊华大娘61岁,见到一行人,两位大娘一下子就打开了话匣子:“人家银行出钱给咱村里硬生生地树起了两座全村最漂亮的大棚,它能帮助咱村里治穷啊!”还未等管华大娘把话说完,王俊华大娘就抢过了话茬,“你呀——眼光太浅了,今天它是能给咱治穷,以后它可是能让咱大伙儿一起致富的摇钱树啊!”

管华大娘和王俊华大娘原来家里都靠种苞米,日子紧巴巴的。“咱这把岁数没法出去打工,这下子好了,有了人家银行建的大棚,咱这老身子骨也能在家门口打打短工,贴补贴补家里,这可是过去不敢想的事啊!”管华大娘擦拭着有些湿润的眼眶说。


图三为初三,吴军(左二)和陈琢在中行扶贫大棚内学习给“圣女果”授粉。

作为瓦房村第一书记,吴军被村里人称为“货郎书记”,村里距离城市远,农民尤其是老弱病残的低收入家庭想把地里的农产品变现成钱很难,吴军就当起了卖货郎,每次到城里开会办事,都会帮助村里的困难户带些蔬菜、苹果顺路在马路边上卖掉,时间晚了,卖不掉,就找到亲朋好友给“处理”了。

“现在好了,中行不光给村里建了能‘造血’的大棚,行里和员工去年帮助村里卖掉的农产品就有小30万块钱呢!”春节这几天,吴军没有闲着,他还打电话给纪委书记解明,让解明找他的战友们,帮助他这个“货郎书记”给村里销售更多的农产品。

 


新春走基层

来自一个低收入村的调查报告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0-01-27

中国银行保险报网讯【李敬伟 摄影报道】

2020年1月17日和27日,分别是农历腊月小年和正月初三,这两天,《中国银行保险报》新春走基层小组分别跟随中国银行大连分行党委书记、行长黄建忠率领的扶贫工作组,赶赴该行扶贫对口帮扶的低收入村——普兰店区同益乡瓦房村开展春节入户慰问及相关调研,并了解该行在瓦房村已经开展的扶贫工作。

瓦房村位于大连市普兰店同益乡中部,山多地少,农业经济单一,村民收入主要来源种植玉米、大豆和苹果树,“八山半水半分田,不见工厂不冒烟(无企业),半分田地不争气,富裕不识瓦房村”是瓦房村自然和经济状况的真实写照,瓦房村是大连128个低收入村之一,也是一个空壳村,是当地脱贫奔小康的难点村。

中行结对瓦房村 深入调研摸实情

2017年,中行大连市分行党委(以下简称“大连中行”)根据党中央脱贫攻坚号令及监管机关和总行部署,与瓦房村建立脱贫攻坚结对帮扶关系。要找到瓦房村贫穷落后的病根才能找到脱贫的思路和方向,大连中行派出工作组针对瓦房村进行全面调查,要摸清实情才能精准施策。

瓦房村共有10个自然屯,10个居民组,共723户,2456人。村主导产业以玉米和苹果种植为主,以打工、大棚果蔬、养殖业为辅,无村办企业及集体经济收入。低收入农户(根据大连市2018年人均收入低于14000元的农户确定为低收入农户)103户,低收入人口268人,低收入人口占瓦房村总人口的10.9%。

健康情况:瓦房村60岁以上老人215人,人口占比为80%,全村 268名低收入人员中,患慢性病、重大疾病以及残疾人共243人,占比为90.6%。

受教育情况:全村低收入家庭中,高中5人,初中78人,小学185人,初中以上仅占30.9%,另有少数低收入人口为文盲与半文盲。

劳动力流动情况:全村低收入农户中因年老、疾病及残疾等原因,无力外出打工或创业,多是就地从事最低限度低效涉农劳作。

收入来源单一:在低收入农户中,部分农户因各种原因无法从事生产或经营,生活来源依靠低保供养、财政补贴、子女赡养等途径,一部分人能从事简单农业劳作。

低收入户主观发展意愿:调查发现,80%的低收入农户缺少发展内生动力,20%习惯就地打零工(发展意愿趋弱原因既有个人身体状况、安于现状思想作祟、自身缺乏积累等,也有缺乏外部带动、政策保障体系缺失等多方面因素)。

梳理低收入症结 他山之石攻“贫”

大连中行通过进村普查,梳理出瓦房村集体经济不振,贫困家庭低收入乃至致贫成因有以下几方面:农业方面:农业种植业产值效益低,大田作物灾害多,管理跟不上。苹果种植缺乏品牌传播意识和销售途径,农业效益低下。

劳动力、年龄结构及健康因素制约发展质量:瓦房村人口现状折射出中国一些农村现状,即中老年和留守儿童伴生空壳村现象,其病、老、残占据一定人口比重,难以胜任农业劳作。

村经济发展要素不足:村集体缺资金,缺项目,缺主导产业,缺有文化新型农民,造成瓦房村陷入低收入非良性循环。

扶持集体产业,反哺性带动低收入家庭脱贫。大连中行针对上述情况,牵头组织行内外专家进行把脉,先后推翻了光伏发电项目(并网及维护技术要求高,缺乏人才)、挖水塘和打井(从轻重缓急考量难以满足当前最急迫的造血性脱贫需求)。经过反复论证,大连中行最终确定由该行通过特殊党费等途径融资30万元,通过瓦房村委会集体流转土地(首期建设用地100亩),辅助瓦房村建设两座高标准(100米×13米)高产蔬菜大棚,吸纳适宜的低收入家庭劳动力就地就业的途径,为低收入家庭增收。在此基础上,通过示范效应,吸引村里外出且已经积累一定资金的年轻人返乡创业,进行设施农业投资建设,在逐渐扩大蔬菜种植业规模基础上,吸收更多瓦房村低收入家庭适宜劳动力就业,用良性循环扶持效应帮助低收入乃至贫困家庭,近期摆脱低收入困境,远期奔小康。目前这种羊群效应已经显现,部分外出打工积累一定启动资金的中青年村民开始返乡创业,全村比照大连中行标准蔬菜大棚建设的大棚总数已经达到40座。

1月17日、27日两天,笔者跟随黄建忠及大连中行党务工作部部长王后信,中行金普新区分行党委书记、行长林生茂和纪委书记解明等连续两次实地走访、观摩了大连中行援建的两座高标准蔬菜大棚,大棚内采取电子监控、温度自动遥控、自动滴灌等系列先进技术,其中温度遥控装置能够在棚内温度低于26度时自动遥控大棚覆盖帘覆盖大棚保持温度,确保蔬菜安全生产,让现场的大连中行两级分行领导深感欣慰。

瓦房村第一书记吴军一边引领大家参观,一边介绍蔬菜品种。“第一座大棚种植的是‘圣女果’,一年多茬,每市斤最少能卖5元钱。” 吴军引领大家到第二座大棚参观,“这座棚里栽种的 是‘铁柿子’,这可是高档‘货’,中间商地头张口收购价就是10元钱!” 吴军解说中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

“大连中行党委确定通过捐赠性援建瓦房村蔬菜大棚即造血机制帮助村里脱贫摘帽,动因源于它是一个适合瓦房村实际情况且可持续的农业发展项目,不仅能有效规避低收入家庭原地踏步、减少进而阻止因病因残家庭返贫,还能从长远角度高质量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乡村建设。”黄建忠说话的语气铿锵有力。


图一为黄建忠(左一)与林生茂、王后信、解明和吴军等,在中行援建的蔬菜大棚内研究如何深化“造血式”扶贫。

走访病残家庭 研究帮其走出困境

瓦房村几户因病因残致贫家庭的状况,一直是黄建忠和两级分行领导“上心”的事。2019年,村里63岁的于常全遭遇一场车祸,就医途中休克多次,先后5次手术,险些丢掉性命,目前回家靠他人护理。前期花费医疗费15万元,后续手术治疗费用仍需10万元左右,已欠债数万元。

走进于常全家,黄建忠用手小心翼翼地抚摸着于常全术后面目全非的伤腿,送上慰问品,嘱咐他坚定战胜残疾的信心。

来到村里另一个贫困家庭,27岁的段小于2018年大学毕业进入一家药企不久突发重病,经医院诊断,其右侧顶叶出血,破入脑室,蛛网膜下腔出血,在医院重症监护室治疗25天,后经66天康复治疗苏醒,目前欠下外债30万元。

了解上述实情,黄建忠与在场的市分行党务工作部部长王厚信,金普新区分行党委书记、行长林生茂及纪委书记解明交流了帮扶思路,拟安排两级分行拿出切实可行、因户施策的帮扶办法,在主攻且帮助瓦房村整体摘掉低收入村帽子的前提下,设法帮助于常全和段小于这些特殊的贫困家庭走出困境和阴影,让他们跟上瓦房村未来脱贫奔小康的大部队。

春节采访途中了解到,大连中国银行已经有了针对于常全和段小于家精准帮扶的意向项目,相关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图二为黄建忠(左一)在段小于家了解她的后续治疗情况,鼓励段小于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采访后记

大年初三,在大连中行援建的两座高标准蔬菜大棚里,瓦房村委会雇佣管理蔬菜的村民管华和王俊华大娘,正在耐心地指导着村第一书记吴军和中行金普新区分行团委书记陈琢学习给“圣女果”和铁柿子人工授粉。虽说此时室外依然寒风凌冽,但温室大棚内一片翠绿,生机盎然,两个蔬菜大棚分别栽种的的“圣女果”和铁柿子长势喜人。

管华大娘今年67岁,王俊华大娘61岁,见到一行人,两位大娘一下子就打开了话匣子:“人家银行出钱给咱村里硬生生地树起了两座全村最漂亮的大棚,它能帮助咱村里治穷啊!”还未等管华大娘把话说完,王俊华大娘就抢过了话茬,“你呀——眼光太浅了,今天它是能给咱治穷,以后它可是能让咱大伙儿一起致富的摇钱树啊!”

管华大娘和王俊华大娘原来家里都靠种苞米,日子紧巴巴的。“咱这把岁数没法出去打工,这下子好了,有了人家银行建的大棚,咱这老身子骨也能在家门口打打短工,贴补贴补家里,这可是过去不敢想的事啊!”管华大娘擦拭着有些湿润的眼眶说。


图三为初三,吴军(左二)和陈琢在中行扶贫大棚内学习给“圣女果”授粉。

作为瓦房村第一书记,吴军被村里人称为“货郎书记”,村里距离城市远,农民尤其是老弱病残的低收入家庭想把地里的农产品变现成钱很难,吴军就当起了卖货郎,每次到城里开会办事,都会帮助村里的困难户带些蔬菜、苹果顺路在马路边上卖掉,时间晚了,卖不掉,就找到亲朋好友给“处理”了。

“现在好了,中行不光给村里建了能‘造血’的大棚,行里和员工去年帮助村里卖掉的农产品就有小30万块钱呢!”春节这几天,吴军没有闲着,他还打电话给纪委书记解明,让解明找他的战友们,帮助他这个“货郎书记”给村里销售更多的农产品。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