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护航之路:保险服务“走出去”

发布时间:2018-12-17 10:41:00    作者:李梦溪    来源:中国保险报网

□记者 李梦溪

改革开放40年,我国企业“走出去”的足迹带着历史的厚重,也带着新时代的朝气。

“走出去”发展战略,是我国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更大拓展经济发展空间、不断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促进社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必然选择,也是全面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和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走出去”的内涵在不断丰富,“走出去”的外延在不断扩展,“走出去”的标准也在不断提高,部分企业不仅成功地“走出去”,更扎实地“走进去”“走下去”。

保险,则用其独特的方式服务“走出去”企业,让“中国制造”“中国形象”“中国品牌”在国际影响力愈加深厚。

逐步扎实的“走出去”战略理论

我国“走出去”战略最早可以追溯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对外开放理论。早在1984年,在论及经济特区时,他就表示,既要率先引进所需,同时也要对外宣传改革开放的政策,展示、推销改革开放的成果,既“引进来”又“走出去”,实现双向开放与交流。

对外开放理论为“走出去”奠定了理论的基石,此后,在多次领导人讲话中,“走出去”战略出现得越来越频繁。最终,在2002年将“走出去”战略写进了党的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指出:“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完善对外投资服务体系,赋予企业更大的境外经营管理自主权,健全对境外投资企业的监管机制,促进我国跨国公司的发展。” 2004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指出,要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同国外的经济技术合作,增强企业的技术和市场开发能力。“走出去”理论体系在政策的不断推动下,逐渐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相对完整的体系,并在全国范围内得以实施。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走出去”战略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期。

在这个过程中,保险业作为服务“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不断发展完善。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加大保险业支持企业走出去的力度,鼓励中资保险公司尝试多形式、多渠道走出去,为我国海外企业提供风险保障”;2017年《中国保监会关于保险业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提升保险业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渗透度和覆盖面,构建‘一带一路’建设保险支持体系,创新保险产品服务,构建‘一带一路’保险服务网络”。在险企境外投资方面,2012年,原中国保监会发布《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进一步细化了对保险资金境外投资范围和品种的要求。

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人保财险”)作为积极响应“走出去”战略的排头兵,主动承担服务国家战略和保障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职责,快速发展境外工程险、财产险等国际业务,确立并实施全球化战略,设立国际业务部,全面加大对国际业务的拓展力度。

“金融保险服务我国企业‘走出去’,一是通过经济补偿功能,保险业能够为‘走出去’企业开展跨境投资贸易合作提供全面的风险保障和服务;二是通过资金融通功能,保险业可以直接投资支持‘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和中国企业承建的对外承包工程,分担施工企业面临的资金及贷款压力;三是发挥风险管理功能,保险业可以协助企业提升‘走出去’的风险防控意识,增强对中资海外利益的保护。”人保财险国际业务部相关人士表示。

保险服务“走出去”成果斐然

当今,世界处于调整和变革的时代,中国企业海外发展面临诸多风险考量。一旦这些风险转化为现实的威胁,意味着我国企业海外市场拓展和海外商业利益将可能出现损失。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逐步落实,保险业也在逐步围绕中资企业“走出去”的保险需求,创新产品服务、提升理赔速度,并持续“开疆拓土”。

在产品创新方面,目前中资保险公司已基本可以覆盖“一带一路”常规险种,并在产品和服务创新上进行积极探索。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信保”)发挥政策性机构优势,通过保险产品以及商账追收、资信评估等服务,助力实体企业破解“有单不敢接”“有单无力接”难题。人保财险、中国财产再保险有限责任公司等国内保险机构共同组建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共保体,大力支持重大技术装备出口。

其中,人保财险国际业务所涉及的险种涵盖了除长期人身险、中长期出口信用险以外的所有产品,为客户提供全产业链一揽子保险保障服务方案。在提升常规保险服务水平的同时,人保财险积极研究中国企业海外运营的需求和特点,不断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积极引入和开发了完工迟延险、商业综合责任险、企业人员海外安全防卫保险、赴美留学生医疗保险等特色鲜明的国际业务保险产品,帮助客户安排和转移其最关心的风险,进一步提升对境外中资企业和人员的风险保障水平。

在理赔服务方面,以中国信保为例,从2013年至2018年4月,累计支付赔款1.32亿美元,有效化解了信用风险。截至今年9月底,中国信保理赔案件的平均结案时间缩短为35.1天,较去年同期减少了44天。为及时响应客户理赔诉求,人保财险则持续优化海外查勘理赔服务网络建设,水险方面组建了可覆盖全球的400余家理赔代理机构网络,搭建起成熟的合作机制;在财产险和责任险业务方面,已在境外中资利益密集区域联络数十家境外财产险、责任险理赔代理人,探讨合作。除此之外,还组建起一支30人的海外理赔专家团队,重点针对客户提出的大型及疑难赔案申请提供及时和专业的理赔服务。

在投资方面,截至2017年末,保险资金境外投资余额近70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4500亿元),共有50余家保险机构和20余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在香港市场开展投资业务。中国保险资金支持“一带一路”建设投资规模达8568.26亿元人民币。

在海外网络开发方面,截至2016年末,共有12家中资公司在境外设立38家保险类营业机构,还有4家保险公司在境外设立了8家代表处。中国再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再集团”)走在整个行业的前列,自2017年以来,该集团已与27家所在国最大的保险和再保险公司签署合作备忘录,境外服务网络已覆盖全球121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47个,可以为中国企业提供查勘定损、理赔救援等本地化服务。


图为2016年7月,中再集团新加坡分公司成立。

“走出去”模式的核心价值转变

早些年,保险服务“走出去”企业更多集中在产品服务和海外机构布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保险服务“走出去”的内涵价值在提升,逐渐由提供产品服务向提供一揽子风险管理服务转变。

对此,中国信保有着较为深入的思考,并付诸行动。该公司每年均会发布《国家风险分析报告》,是中国信保为政策性金融全方位服务我国商品、服务、资本和技术出口,大力支持我国企业“走出去”而推出的核心研究报告。中国信保依托服务8万余家出口企业的专业优势,有效整合相关风险信息,帮助出口企业及时了解应对海外市场风险异动。

人保财险也有着相同的认知。“对工程险等长期性险种来说,平均保险期限为2-3年,承保当年的盈利情况不一定能够反映整个保单的经营结果。特别是火电等风险较高的工程项目,主要风险集中在试车期。此外,对于海外政局动荡等风险,则需要从地缘政治、国际形势等维度分析判断,而不仅是项目本身的风险。因此,海外业务的长期经营状况需要持续关注并加强风险管控。” 人保财险国际业务部相关人士表示,人保财险先后分三批次向印度尼西亚、俄罗斯、南非等12个国家派驻海外工作组,并依托人保财险全系统的服务资源和技术力量,为驻在国以及周边一定区域内的客户和中资企业提供伴随式保险服务。

中再集团董事长袁临江曾说,目前中资保险企业海外资金运用仍以资产配置全球化为主要目标,直接参与“一带一路”项目投资不多。

针对这个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险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表示,将规模庞大的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变为真实的投资行为,参与“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的各类主体既要通过分析研究挖掘具有发展潜力的优质项目,更要在改善投资环境、提升域内基础设施项目对市场资金吸引力方面共同努力,形成“投资环境改善→优质项目增多→融资渠道拓宽→经济快速发展→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的良性循环。

无疑,通过风险管理服务,来改善当地投资环境,是险企的一个重要能力,也是很多险企在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