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人身险改革:一路披荆斩棘

发布时间:2018-12-17 10:17:19    作者:朱艳霞    来源:中国保险报网

□记者 朱艳霞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身险业发展取得了亮丽的成绩:成为了世界第二大寿险市场,占全球市场份额12%;人身保险保费收入从1982年的160万元增加到2017年的3.2万亿元,以年均49%的增长速度发展;完成了人身保险费率市场化的改革,培育了一批有一定实力和竞争力的保险企业,服务社会经济的能力明显增强。

回首过往,1979年,国务院批准恢复国内保险业务,首先从财产险开始,1982年开始恢复办理人身保险业务。1992年,伴随对外开放,个人营销代理制这一全新的保险营销模式开始进入我国内地,推动了我国保险业销售体制改革,并被国内各寿险公司广泛采用。

起初,我国对保险产品定价没有任何监管限制。当时保险资金主要投资于银行存款,因此,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一般参考银行定存利率。在当时的高利率环境下,人身保险的预定利率一度超过8%甚至达到10%。

但是,随着1996年5月开始的中国人民银行8次降息,一年期存款利率从10.98%降至1.98%,使得国内稚嫩的保险行业晕头转向,中国寿险行业出现巨额亏损。

1999年6月,成立不到一年的原中国保监会下发《关于调整寿险保单预定利率的紧急通知》,《通知》规定:“将寿险保单(包括含预定利率因素的长期健康险保单)的预定利率调整为不超过年复利2.5%,并不得附加利差返还条款”。以后,国内寿险行业“卖得越多,亏得越多”的情形才得以扭转。

为了激励保险公司创新产品和服务,原中国保监会按照“普通型、万能型、分红型人身险三步走”的改革路线图,启动了我国人身保险的费率改革进程。首先于2013年8月放开了普通型人身保险的预定利率;2015年2月,此项改革迈出关键的第二步,《中国保监会关于万能型人身保险费率政策改革有关事项的通知》(保监发〔2015〕19 号)出台,万能险最低保证利率解除2.5%的上限,保险公司依据审慎原则自主定价;2015年10月,分红型人身险费改正式实施,标志着人身险费率形成机制正式建立。


2015年8月,第一批入住泰康养老社区的老人们正在与保险公司工作人员交谈。

武汉大学中国风险研究中心主任魏华林称,40年来,保险业改革开放在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上掌控得比较适度,完成了人身险费率市场化改革,使中国的寿险产品价格平均下降15%左右,这是一个非常可喜的变化。

随着我国保险资金投资渠道的拓宽,保险资金投资从以银行存款为主,逐步拓展到了债券、银行存款、股票、基金的多元化投资。此后一段时间,以万能险为主的中短期存续产品大行其道,也因此成为中小型保险公司规模迅速扩张、收入快速增长的助力。部分激进保险公司将万能险带来的大量资金流投入股市,引发了频繁的险资“举牌潮”。

自2016年3月起,原中国保监会发布了一系列文件,限制了中短存续期产品的规模,引导人身保险公司以“保险业姓保”为原则,不断调整和优化业务结构,推动人身险业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7年,《中国保监会关于规范人身保险公司产品开发设计行为的通知》(134号文)的实施被认为是人身险产品最严规定,中短存续期产品被叫停,过去几年依靠资产驱动负债模式超常规发展的现象一去不复返。人身险业集体进入转型时代,回归保障本源。

在此之下,人身险业聚焦价值经营,长期限、高价值的保障型产品持续增加,保费规模也不再是行业发展追求的重点,充分发挥保险的保障功能,贯彻“保险业姓保”、服务实体经济、切实防范风险,成为人身险公司转型的核心要求。


平安集团“三村工程”扶贫项目义诊活动配备彩超检查车。

以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太平洋寿险、新华保险等为代表的大中型险企已较早致力于扩大期缴业务、收缩趸缴业务、发展长期保障型产品,经历阵痛后,上市险企的转型已初显成效。根据上述公司2018年半年报数据,各公司的业务结构不断优化,续期保费增速均在20%以上,续期保费占总保费的比重均在65%以上。

当前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人身保险发展新的时代背景。但是,人身保险业现行发展方式在覆盖全生命周期的风险保障、产品质量、发展动力、发展效益等方面与时代要求仍存在差距。特别是一些中小型险企过去几年简单依赖储蓄替代型中短存续期产品的发展模式受到巨大限制和冲击,转型之路还需进一步摸索。

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黄洪认为,这次全面转型对人身险行业是一个凤凰涅槃的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和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药到病除。人身险公司要有决心,有定力,有科学的战略,有灵活的战术,在遵循中国银保监会关于全面发展战略规划、明确战略定位、保持发展战略相对稳定的基础上,一事一策、因时而动,提高转型的灵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从恢复人身险业务到销售体制改革,再到费率改革、价值转型,我国的人身险业一直行进在一条荆棘丛生的道路上,未来,我们依然需要以百倍的勇气,最大限度地动员全行业的力量,投入到改革、转型之中。

记者 史方舟/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