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平安养老董事长杜永茂:拥有平安 幸福养老

发布时间:2015-07-07 13:30:20    作者: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 杜永茂

个人简介:

杜永茂,1995年6月加盟平安,历任平安财产、平安人寿、平安证券等公司高管,现任平安集团上海总部党委副书记,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 CEO。杜先生是首届“沪上十大金融家”;上海市“领军人才”;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校外兼职导师;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兼职教授;中国保险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理事;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养老保险专业委员会主任;1995年以前就任中国人民银行安徽省金融监管官。

 

拥有平安 幸福养老

《中国保险报》的读者朋友:

大家好!很高兴通过《中国保险报》,用亲笔信这种略显古朴的方式来和大家交流想法。这真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似旧实新,恰如保险一样,虽历经百年的风雨发展,却总被时代赋予新的内涵,守候着人们对平安幸福最本真的想望。

我来自养老保险公司,我们的主要工作就是为企业和读者朋友们提供养老保障服务,今天就和大家聊一聊养老的话题。

如大家所知,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得早”且“老得快”。面对如此严峻的养老形势,我们的准备却并不充分。

这主要体现在我国目前的养老储备水平还非常低。据平安养老险联合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职工养老储备指数统计,去年仅为60.6,刚过及格线;截止2013 年底,我国有计划有组织的养老金储备总计只有5.39万亿元,约占GDP 的9.5%,人均水平仅为3900元左右,折合美元约640美元,仅为欧美发达国家的1/80,这个储备水平仅相当于一个中国城镇居民66天的生活费用。造成这种局面有三个原因。

首先是制度问题,我国的养老保障包括国家(基本社保,占养老储备的90%)、企业(企业年金、补充养老等,占养老储备的10%)和个人(商业化养老保险,占比较少)三个层面,常被形象地称为第一、二、三支柱。这其中的问题:一是国家主导建立的基本社保占比很高但收益很低(年化约2%),缺乏保值增值的能力;二是企业层面的养老储备总量偏低,仅7000多亿元,虽收益较高(以平安养老为例,近8年来的平均收益为8%),但覆盖的企业和人群较少,截至 2104年3月,建立企业年金的职工人数仅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的6%,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数仅占全部企业数的0.4%;三是个人养老保险,因为税收优惠政策和运行制度的缺位,还远未发展起来。

其次是模式问题,即养老模式没有从储蓄型转化为投资型。中国的养老金储备主要靠储蓄,而国际上养老金储备更倚重投资增值。美国养老金增值有个 “10:30:60精算模型”,即按照一定的假设条件,最终领取的100元退休金中,来自个人缴费仅为10元,而退休前、后的投资收益分别为30元、60 元。

第三是商业机构的作用远未发挥。目前,从养老储备的商业运作量来看,世界经济合作组织34国的70%、美国的90%都由商业公司运作,而中国仅有10%实行商业化运作;从投资回报率来看,美国过去几十年,养老金的回报率年均8%以上,中国企业年金几年来的回报率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由此可见,构建一个强大、公平、可持续、覆盖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障体系,提高养老金储备水平的关键在于大力发展第二、三支柱。

那么,应该如何提高我们的养老保障水平呢?除了国家正在进行的做实个人账户、推动投资市场化运作等保值增值措施外,读者朋友们可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保证基本养老的缴交。今年6月30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中国社会保险发展年度报告(2014)》显示,企业缴费人员占参保职工的比例已经持续六年下降。

其次,积极参加企业年金(企业及其职工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职业年金(机关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企业年金/职业年金是有国家税收优惠的补充养老保障制度,由个人和企业/机关单位共同缴费累积而成。

第三,个人在具备一定经济能力时应尽早规划、购买商业化个人养老保险。读者朋友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收入水平和耐受风险的能力,选择市场上规模大、实力强、品牌优的公司发行的个人养老保障产品。其中,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对于投保人有一定的税收优惠,目前正在积极推进,预计今年可落地实施。

“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一个无国界的社会理想,一个通古今的时代命题。今天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筑梦脚步的铿锵前行需要保险的保驾护航。因为我们都相信,只有保靠的未来才有安享的现在。

祝大家平安幸福!

                                                杜永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