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5-01-10 08:41
□刘云海
广东金融监管局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力落实金融监管总局工作要求,与广东省发改委紧密协同,推动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在广东落细落实。
监管引领,“五抓”搭建机制落地“强引擎”
一是抓执行,第一时间谋划部署落实。“9·24”系列新政出台后,广东金融监管局党委第一时间召开专题党委会,学习领会政策、研究落实措施。第一时间传达“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动员部署视频会议”精神,将其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全力推进,切实当好执行者、行动派、实干家。二是抓落地,跨前一步完善三级监管工作机制。广东金融监管局主要负责同志亲自部署,紧跟金融监管总局步伐,2024年10月下旬即出台全局专项工作方案,迅速成立“省局、19个分局、69个支局”三级工作机制,全部由“一把手”负责,抽调广东金融监管局系统447名同志投入专项工作,形成横到边、纵到底工作格局,切实将垂管优势转化为工作效能。三是抓督导,着力提升小微服务质效。督导银行机构在各层级均建立工作专班,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组长,调动全行资源,全面对接省、市、区县各级协调工作专班,积极参与“千企万户大走访”,优化贷款审批流程,缩短“等贷”“续贷”时长。指导银行机构全面摸排小微企业贷款到期情况,提前1个月沟通续贷事宜,累计为2.73万户小微企业办理续贷671亿元。四是抓激励,有力激发银行积极性。督促银行机构将尽职免责落实情况纳入机制工作范畴,切实解决银行基层信贷人员的后顾之忧,小微业务人员免责比例近八成。将银行机构落实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成效,作为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监管评价办法的重要加分项,充分发挥监管“指挥棒”作用。五是抓引导,树立差异化发展思路。引导大型银行发挥“主力军”和“压舱石”作用,合理下放信贷审批权,促进资金直达基层。推动地方法人充分发挥人缘、地缘优势,服务当地,打造小微服务“金字招牌”。
央地协同,“五联”共筑机制保障“稳定器”
一是“联合”办公,建立三级专班。与省发改委联合组建省工作专班,分设综合协调、走访推荐、金融服务、技术保障4个工作组,抽调工信、科技、市场监管等单位及银行机构人员集中办公,发挥好统筹协调作用;全辖20个地市、122个区县参照成立工作专班,形成全省一盘棋的工作网。二是“联合”会商,完善工作体系。结合省情,联合省发改委制定并印发1个工作机制通知、3个配套操作手册、3个工作指引的“1+3+3”落地细则,夯实完善工作体系。三是“联合”调度,开展重点督导。以问题为导向,将省专班分成4个督导组,分赴全省21个地市开展督导调度。深入区县的镇街、园区、小微企业和基层银行网点,实地了解机制成效,发掘良好经验,解决困难问题。四是“联合”辅导,举行专项培训。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联合省发改委开展全省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培训,全辖20个地级以上市、122个区县工作专班近3000人参训,达到了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工作目标、创新方式方法等目的。五是“联合”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发挥政府部门公信力强的优势,多渠道广泛开展政策宣讲,既让惠企政策应知尽知、应享尽享,也让企业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和风险识别能力。联合地方政府召开“拼经济稳增长 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专题新闻发布会,营造政银企协同、助企为民的良好舆论氛围。
突出特色,“五聚”打造银企对接“连心桥”
一是“聚焦”科技赋能,打造全线上“一站式”平台。以广东融资信用综合服务平台(“粤信服”)为载体,按照省、市、区县三级管理架构,联合搭建“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专区”,实现走访登记、融资申报、推荐审核、需求派发、融资对接全线上化办理,并支持管理端统计分析及督导推动功能;搭建金融超市,归集上线173家金融机构的515款信贷支持产品,推动融资对接高效开展。二是“聚焦”信息互通,实现企业多维度画像。推动“粤信服”对接市场监管、税务、人社、法院、海关等单位,打通1900多万市场主体包括社保、行政处罚、纳税等在内的11类企业信息,着力打通政银企信息壁垒,变企业信息为融资信用。三是“聚焦”提高效率,筛选优先走访名单。基于“小微企业名录”,通过大数据分析筛选出近两年社保缴纳正常小微经营主体414万户,作为优先走访目标企业清单推送至区县专班,提高走访效率。四是“聚焦”清单质量,提升融资对接精准性。将申报和推荐清单的“5项标准”,进一步细化为19项可采集、可量化的内容,其中10项通过政府信息数据共享校验后自动评价,大幅降低走访手工信息采集量的同时,有效提升融资对接精准度。五是“聚焦”配套支持,健全风险分担机制。推动地方性政府融资担保因地制宜,形成36个广东特色担保产品,覆盖潮州陶瓷、清远农业、汕尾智造等地方特色产业,激发银行机构敢贷、愿贷积极性,已累计落地贷款超76亿元。
(作者系广东金融监管局党委委员、二级巡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