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信托要闻> 回归信托本源 培育特色投资文化

信托业回顾与展望专题

回归信托本源 培育特色投资文化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5-01-09 09:03

编者按: 

伴随着行业转型,2024年信托业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探索出许多有益实践。本专题梳理回顾过去一年信托业取得的积极成效,邀请相关从业者、专家学者深入探讨行业未来的创新发展方向。

□本报记者 吴彬

2024年,在信托业务三分类新规的指引下,信托业不断突破创新、围绕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目标,运用灵活的机制和跨市场配置资产的优势,积极支持国家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建设,支持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同时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投资文化。

转型取得积极成效

2024年中国信托业年会指出,2023年以来信托业发生了积极向好的可喜变化,回归本源之路越走越稳。从信托资产规模来看,中国信托业协会公开发布的数据显示,自2022年二季度信托资产规模企稳回升后,截至2024年6月末,信托资产规模已连续9个季度实现同比正增长。截至2024年二季度末,信托资产规模余额为27万亿元,较2023年四季度末增加3.08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5.32万亿元,同比增速为24.52%。

从资金信托投向结构来看,房地产投放规模不断下降。与之相反,证券市场占比大幅提升,成为信托资金投向的第一大领域。具体来看,信托资金投向证券市场(含股票、基金、债券)的规模合计为8.34万亿元,在资金信托总规模中合计占比为41.81%,与2023年同期相比,同比上升64.89%。

从信托服务领域来看,产品覆盖领域不断拓展,除传统的家族信托、资产证券化服务信托以外,家庭服务信托、风险处置服务信托、资管产品服务信托等也成了信托公司发力的重点。年会指出,一年来,全行业资产服务信托规模接近11万亿元,占比达到40%,无论是成立笔数还是新增规模均已超过资产管理信托。

从行业数字化建设发展现状来看,中国信托业协会发布的《中国信托业金融科技应用发展报告(2023)》显示,2023年以来信托业科技投入持续增长,达到26.38亿元。其中,对于资产服务信托的数字化建设,业务系统投入超过3亿元,在所有业务系统中占比近50%;资产服务信托整体数字化普及程度相对较高,资管产品服务信托、保险金服务信托、家族信托等业务的数字化普及程度最高。

在信托文化建设方面,2024年,中国信托业协会组织全行业开展了首届以“信托文化建设”为主题的演讲比赛、信托文化征文、微视频征集等多种活动,宣传行业信托文化实践成果,推广信托文化先进做法和典型经验。在中国信托业协会发布的《信托公司文化建设指引》推动下,信托业逐步形成了诚信、专业、勤勉、尽职的受托人文化。

为科技创新注入“信”活力

在行业转型发展取得积极成效的同时,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信托机构努力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运用灵活的机制和跨市场配置资产的优势,积极支持国家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建设。

从服务集团公司主业、服务实体经济的高度,中海信托积极布局公司供应链金融业务,努力将供应链金融打造成为服务集团的主力军和业务的新增长点。2024年1-10月,中海信托累计向14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发放供应链金融贷款36864万元,在这14家企业中,有4家同时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威飞海洋装备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威飞海洋”)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

《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了解到,以海洋和水下油气装备为主业,威飞海洋是国内第一家能够研发制造水下油气生产系统的企业,打破了国外对该领域的垄断。依托“场景化”实现“去核心化”,中海信托在为该企业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时不需要核心企业进行确权,保证了融资服务的及时性、确定性。中海信托方面表示,未来在为科技型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时将由货到融资扩展到订单融资,科技型企业在签订订单之后即可向中海信托申请贷款用于订单备货,企业的资金压力将进一步降低。

除了为科创企业提供供应链金融贷款,信托机构还深入挖掘运用信托产品的制度优势和功能特点,创新开发综合金融方案,做好不同阶段资本的无缝衔接,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

以陕西省国际信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陕国投”)为例,2023年以来,该公司聚焦科技金融构建“慈善信托+知识产权服务信托+产业基金”一揽子综合金融解决方案。记者了解到,陕国投每年为西北工业大学提供800万元慈善捐赠为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提供长期资金保障,目前首期已经落地。与此同时,运用服务信托赋能科技成果转化,加速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试验场”再到“市场”的全链条协同。此外,通过基金投资吸引地方政府、金融机构等更多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科技成果转化,构筑科技产业金融共促发展生态圈。

为帮助陕西省优势产业实现业务和产品的产业链延伸,提高市场竞争力,陕国投联合海通并购资本,与陕西省引导基金、西安工业倍增母基金等共同发起设立规模20亿元的陕西秦创原产业并购基金。陕国投表示,该并购基金以金融创新支持秦创原科技创新集群高质量发展,同时依托头部券商综合服务优势,积累优质资产和项目资源,完善“募投管退”全流程体系;预计可带动当地不低于80亿元产值,合计完成不少于3个返投项目,创造不低于300个新增就业岗位。

持续探索养老信托新布局

2024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发布,提出丰富发展养老金融产品。支持金融机构依法合规发展养老金融业务,提供养老财务规划、资金管理等服务。结合政策要求和市场环境变化,2024年养老信托业务成为天津信托、交银信托和中粮信托等多家信托公司努力探索转型的重要领域,年内落地的养老服务信托以“家庭服务信托+养老”居多。

以交银信托于2024年推出的养老服务信托方案为例,该方案将养老功能融入公司现有家族信托、家庭服务信托和保险金信托全品类产品线,在已有场景基础上,新增“养老生活金”“退休抚慰金”和“紧急备用金”等养老目的分配场景,实现对老年人日常生活、精神关爱以及突发事件的全面保障。同时,遴选优质养老服务机构,运用信托“受托支付”功能,进一步打通信托账户与养老机构的直付连接,并对其服务进行跟踪,充分发挥信托公司受托服务能力,便利人民群众养老生活。

与此同时,信托公司还尝试将预付类资金服务信托模式和养老服务信托服务结合起来。例如,天津信托于2024年成功落地预付款养老服务信托系列产品,通过预付类资金服务信托的形式,对老年人用于支付养老费用的预付类资金进行监管,实现预付资金与养老机构相关风险的隔离,防范了养老企业破产、卷款“跑路”给老年人群体带来的利益侵害,也降低了因家庭成员意外或财务危机给老年人群体带来的“老无所依”风险。

渤海信托博士后研究团队认为,相较其他金融工具,信托在发展养老金融产品方面具有三大优势。首先,信托产品作为唯一可横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实体市场领域的金融产品,能够对产业资源和服务资源进行跨市场、跨区域、跨行业的多元化整合,可在养老金融领域提供更为个性化、复杂化的资产管理与服务方案。其次,信托财产具有独立性,可以保护养老资金不受委托人破产等诸多风险的影响,确保养老资金的安全性,真正为受益人解决“后顾之忧”。此外,信托公司还能通过创新养老信托产品,提供灵活多样的养老金融服务,如养老金信托、养老理财信托、养老慈善信托等,还可以将养老资金与子女教育、财富传承等目的相结合,根据客户需求量身打造家庭服务信托或家庭信托等产品,满足客户个性化、多样化需求,实现“养老+”一站式服务。

相关链接:

【机构声音】发挥信托制度优势 推进普惠金融发展

【专家观点】转型促规范 创新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