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5-01-07 08:43
□本报记者 章丽铃
作为安徽与苏浙沪地区相连接的重要门户,宣城可以说是区域之间科技资源流通和共享的纽带。一方面,将合肥的科研成果与宣城的产业基础相结合,推动科技成果在宣城的产业化;另一方面,能够便捷地与上海、南京、杭州等长三角科技发达城市开展合作交流,吸引长三角地区的高校、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来宣城设立研发中心、成果转化基地等,加快宣城本地科技水平的提升。
从宣城本土的产业特色来看,科技转型是必然趋势。其一,传统产业如文房四宝(宣纸、宣笔等)产业、茶叶产业等,需要通过科技创新来进行工艺改进,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以提升竞争力。其二,新兴产业方面,如汽车零部件产业,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大趋势下,需要在电池技术、智能驾驶相关零部件制造等领域加大研发和创新力度,在安徽汽车产业发展中占据一席之地。其三,生态型产业,宣城森林覆盖率高,有众多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绿色产业既符合现代消费者的需求,又能实现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双赢。
可以说,宣城具备科技发展的基础,为各类型科技企业发展提供了产业资源。但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其技术研发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等特点,面临着资金需求的“时间差”难题。从研发阶段到成果转化,再到市场推广,每一个环节都像是一场资金的拉力赛。
高风险的特性限制了科技型企业从资本市场获得资金的机会,债权融资无疑是其生存发展的关键资金来源。对此,金融监管部门需要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开发适合科创企业的信贷产品,如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从宣城金融监管分局举措来看,该市已基本形成针对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完善的金融支持体系,从融资模式、融资成本、融资效率、融资流程四方面进行专项破解。
此外,地方政府需要进一步发挥政策引导作用,例如设立专门针对科创企业的产业基金,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提供精准的资金支持。也可加大资本市场对科创企业的支持力度,通过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为有潜力的科创企业提供更多直接融资的机会,推动更多符合条件的科创企业在科创板上市,让科创这一“金字招牌”更加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