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5-01-03 08:40
□本报记者 赵辉
在行业多年来高速增长的大潮中,很多寿险公司习惯于依靠保费规模的扩大,抓住投资端的机会,来获取丰厚的盈利。当利润丰厚、机会众多时,大家在享受低垂的果实时忘记了自身的能力建设,尤其是运营能力的建设。当寿险业进入到转型周期,保险市场逐渐走向成熟,利润逐渐微薄时,运营能力的建设才是寿险公司穿越周期的立足点。
“寿险是做投资的,是做销售的;健康险、财险公司才是做运营的。”这是行业多年来形成的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但这个观念妨碍了寿险公司面向未来的转型发展,因为寿险公司发展的外部环境已经变了。
长期以来,面对一度裹挟行业的粗放型增长大潮,很多寿险公司忽视运营能力的培养和建设,毕竟在那些经济迅速增长、资本市场火热的时期,寿险公司吃利差就可以活得很好、投资上稍微发力就可以赚钱。这时,大家更追求规模的增长,而靠一点一滴的运营提升死差和费差收益见效太慢,不利于当时的寿险公司迅速做大规模和提升利润。在这个时期利差收益红利的支撑下,很多寿险公司更重视销售规模,重视业务增长,而忽视费差和死差收益情况,它们习惯于用利差收益补费差损、补死差损。
这种情况下,寿险公司往往更重视两个能力的建设:一个是负债端的销售能力建设,一个是资产端的投资能力建设。但是往往忽视运营能力建设,包括通过建设集约化销售与服务支持体系来降本增效,通过强大的核保和核赔能力降低逆选择风险,通过建设强大的数据管理体系来控制成本与风险,通过建设强大的科技体系来提升运营效率,通过建设强大的康养服务体系来深耕客户价值链等。
但是在今天,在中国经济的转型期,随着利率持续下行,寿险公司原来依赖的利差经营模式受到很大挑战。在不断下行的投资收益下,负债端原来积累的大量保单的刚性成本给公司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因为投资收益越来越难以弥补负债端成本,资产和负债匹配方面的问题日益凸显。从长期看,寿险公司们必须要努力走出利差依赖模式,向三差(利差、死差、费差)平衡方向发展,追求更多的死差和费差收益,以弥补利差收益下滑带来的冲击,这样才能实现更稳定、更可持续地穿越周期经营。这背后需要公司运营能力体系的长期投入和建设,因为运营能力才是死差和费差收益的根本支撑。离开运营能力的建设,寿险公司就很难真正穿越周期,走向高质量发展。
这意味着在这个周期内,寿险公司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运营能力,让自己的效率更高,风险控制能力更强,才能实现更好的转型。当然,运营能力提升背后是公司文化体系建设,没有相应的文化支撑,运营能力的提升就是一句空话。传统寿险公司的文化中,投资文化、销售文化再加上风控文化往往占据主导,这些文化成为传统寿险公司的投资能力、销售能力、风控能力建设的依托。未来的寿险公司中,除了风控文化外,运营文化、服务文化将更加凸显。寿险公司将越来越体现出服务属性。这种文化下,公司发展运营能力才有共识,大家才肯一点一滴地提升运营能力,才肯在长期下功夫,而不是追求短期的效益。
当然,要建立强大的运营能力,一定要以强大的数智化系统为依托。这一点大公司往往有优势,因为其资本实力更强。而由于资本实力有限,很多中小公司未必有足够的投入作为支撑,来全面建立自己的数智化系统。但中小公司可以从运营面临的痛点出发,从具体问题出发,一点点地做,小步快跑,不断迭代,积累出属于自己的数智化系统,也可以使用一些面向行业的数智化服务平台,从而借助生态的力量提升自己的数智化经营水平,进而提升自己的运营能力。
总之,在利率下行周期下,寿险公司只有将运营能力重视起来,才能摆脱利差收益依赖,实现更多元化的盈利结构,从而有效穿越周期,奔向未来。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出保险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