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4-12-25 08:42
□邢天才 李建军
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将绿色金融作为建设金融强国的“五篇大文章”之一。绿色金融已成为我国顶层设计的重要环节,是推动我国经济转型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绿色贷款余额已从2013年的4.9万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30.1万亿元,绿色债券发行规模从2016年的2018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8448亿元,年均增长22.7%,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金融市场之一。从全球趋势看,过去10年间绿色金融在全球金融市场中的占比从2012年的0.1%上涨至4%,规模从52亿美元增长至5406亿美元,增长超过100倍。彭博社预计,到2025年全球绿色资产有望超过53万亿美元,前景广阔。
总之,绿色金融市场的发展不仅能够推动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等领域投融资支持,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还有助于发挥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功能,是支持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
作为区域绿色金融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和政策制定者,地方政府应积极构建完备的绿色金融体系,特别是在规划指导、规范运作、服务保障等方面起到强有力的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发展社会责任与业绩增长相一致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绿色投资,合理设计符合实际需求的绿色金融产品及服务。
一是建立绿色金融服务体系。创建政府主导的绿色金融创新中心,将其作为政府在绿色金融方面的研究支撑机构、行政服务窗口单位、绿色信息披露平台和能力建设中心。对企业及其发展方向进行贴标管理,如通过建立企业碳账户,采集、核算、分析及评价企业数据,形成企业碳积分及绿色贴标;通过绿色识别功能,有序完成贷款的绿色属性选择和单笔业务的绿色贴标等,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加强风险管理。
二是编制转型金融支持活动目录。遵循《G20转型金融框架》对转型活动和转型投资界定标准的有关要求,以技术先进性、减排显著性为原则,形成区域性转型金融支持目录,结合行业和地区发展实际,规划相关转型技术或路径,完善和实施激励约束政策。金融机构则可依据和应用区域性转型金融支持目录,识别和界定转型活动,创新转型金融工具,联合第三方机构开展转型效果评估、转型技术咨询等。
三是开发区域特色碳汇产品和交易市场。结合区域实际积极开发创新的碳汇、碳资产项目,帮助碳交易履约主体降低碳排放权交易的履约成本,促进地区高质量实现碳排放目标,推动国内建立活跃、多元的碳市场。例如,青岛海洋渔业养殖位居全国前列,是探索“渔业碳汇”“大型藻类碳汇”等海洋碳汇前沿项目的最佳实验场。其建立碳汇交易平台,打造碳汇应用场景,最终实现碳汇交易闭环,探索形成了一套具有青岛本地特色的碳汇交易模式。
四是结合产业绿色发展需求,为绿色金融产品开发提供政策引导。为金融机构提供更加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畅通金融资源精准对接企业绿色发展的融资通道,使绿色数据与金融资源深度融合,提高工业领域绿色融资的供需匹配效率,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引导金融机构加大绿色信贷投放力度。鼓励绿色债券尤其是中长期绿色债券合规发行,对符合条件的绿色企业给予融资和再融资的优惠与便利。
五是加强绿色金融能力建设。创新设立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产业投资基金,引导、撬动各类社会资本参与绿色市政基础设施、绿色交通、绿色物流的建设运营。完善绿色金融智库体系。通过引进智能制造领域科研培训资源,构建“培训学院+产业集群+研究所”平台,营造良好的绿色产业发展生态。如依托青岛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及金家岭金融聚集区等品牌优势,邀请国内绿色金融领域一流专家学者围绕转型金融、气候投融资等热点前沿领域,开展课题研讨、凝聚发展共识、提供政策建议,并通过举办多层次、多元化的绿色金融能力建设培训班,为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培养专业人才,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
(邢天才系东北财经大学青岛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李建军系东北财经大学青岛金融研究院首席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