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4-12-10 07:57
□本报记者 王方琪
我国已迈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养老金融成为应对老龄化挑战的重要手段。它不仅能够通过多元化的投资和储蓄方式,为老年人提供稳定的经济来源,确保他们在退休后维持基本乃至更高水平的生活质量,还能有效分散养老风险,减轻政府对基本养老保险的财政压力,为公共财政的可持续发展创造空间。
如何更好满足老年群体的金融需求,成为金融行业乃至全社会亟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当前,我国已基本建成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为第一支柱,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为第二支柱,个人养老金和其他个人商业养老保险为第三支柱的多层次体系。该体系目前对第一支柱过度依赖,因此,加大第二支柱的覆盖面和增强第三支柱吸引力显得尤为迫切。
在业内看来,在第三支柱养老建设方面,个人养老金产品和商业养老金融产品“双轮驱动”的态势基本形成。其中,保险产品安全性高、具有保本属性,受到低风险偏好的消费者青睐,但流动性相对不足。养老理财产品风险等级较低,多为固定收益类,且期限较长。而个人养老金基金风险等级较高,期限类型更为多样。
因此,业内普遍认为,商业养老年金保险有需要改进之处。首先,在客户领取时间、领取期间上应更加灵活,给客户更多的自主选择权。目前很多产品尽管理论设计可以定期领取,但没有真正开放给消费者,对于很多消费者不够方便。其次,领取期限选择方面应有更大的灵活性。大部分公司都给出了最低保证领取时间的设计,但不一定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不够多样化。最后,产品设计方面要研究在累积阶段如何在稳健前提下有更好的投资累积。比如设计在累积期和某种投资指数挂钩,在领取期也可以有保证抵御通胀的设计,更好满足消费者对于金融产品长期保值、增值的需求。
老龄化社会到来,给养老金、社会保障、医疗及基础设施等方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更好地保障老年人的生活需求,缓解社会养老压力,积极发展养老金融成为当务之急。同时,也为包括险企在内的金融机构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