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4-11-28 06:13
□朱江
在银行的运营管理中,“尽职”与“免责”的平衡犹如走钢丝,需要极高的技巧与智慧。这一平衡不仅关系到银行内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更直接影响到银行经营业绩、资产质量、风险控制乃至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尽职”要求银行员工在业务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循各项规章制度、行业标准与职业道德规范,全面、细致地履行职责范围内的各项任务,如客户经理在发放贷款时,需对贷款申请人的信用状况、还款能力、贷款用途等进行深入调查与精准评估。然而,若一味强调“尽职”,在当前复杂多变且严格监管的金融环境下,员工可能因害怕犯错而畏缩不前。例如,客户经理可能因担心贷款出现逾期风险而减少贷款发放量,甚至拒绝一些潜在优质客户的贷款申请,这将导致银行信贷业务萎缩,客户融资困难,进而影响实体经济的资金链与发展活力。
与之相反,“免责”侧重于在业务出现问题时,员工能够依据合法合规的操作流程与证据免除自身责任。但过度追求“免责”可能会引发严重后果。部分员工为降低自身风险,可能故意放宽贷款条件,将贷款发放给不符合标准的客户,或者在贷款发放后疏于管理。这种滥放贷款的行为必然导致贷款质量下降,不良贷款率上升。
明确清晰的制度标准。银行应制定一套全面、细致且透明的业务操作制度与责任界定标准。明确规定在不同业务环节,如贷款审批、发放、贷后管理等,员工的尽职标准与免责条件。以贷款审批为例,详细列出需要调查的客户信息清单、信用评估的方法与指标、审批的流程与权限等,使员工清楚知道如何做才算是尽职。同时,明确在特定情况下,如因不可抗力、宏观政策重大调整等非员工主观过错导致的业务风险,员工可以免责。通过这种明确的制度标准,减少模糊地带,为员工提供清晰的行为指引,降低因不确定性而导致的过度谨慎或违规操作。
完善的培训与教育体系。建立持续有效的培训机制,提升员工的业务能力与风险意识。培训内容不仅包括金融专业知识、业务操作技能,如最新的信贷政策解读、信用风险评估模型应用等,还应涵盖职业道德教育与合规文化培训。通过案例分析、模拟操作、专家讲座等多种形式,让员工深刻理解“尽职”的要求与“免责”的边界。例如,组织员工学习因尽职而成功防控风险的优秀案例,以及因违规操作导致责任追究的反面典型,使员工在实际工作中增强对平衡关系的把握能力,提高工作信心与积极性。
科学的风险评估与监控机制。构建科学合理的风险评估模型与监控体系,对业务风险进行实时、动态的监测与评估。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贷款客户的信息进行多维度分析,提前预警潜在风险。在员工履行职责过程中,依据风险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工作策略与重点。如在贷后管理中,通过对客户资金流向、经营状况变化等数据的监控,若发现风险信号,及时提示客户经理采取相应措施,如追加抵押物、提前收回贷款等。若员工按照风险监控提示与既定流程进行操作,即使最终贷款出现风险,也应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其免责因素。这样既鼓励员工积极主动地管理风险,又为其提供合理的风险保障。
公正合理的激励与问责机制。设立公正、透明且具有激励性的考核与奖惩机制。对于尽职履责、在业务拓展与风险防控方面表现出色的员工,给予物质奖励、晋升机会、荣誉表彰等多方面的激励,如设立“尽职之星”奖项,给予获奖者丰厚奖金与优先晋升资格。同时,对于违规操作、未尽职导致业务风险的员工进行严肃问责,但问责过程应遵循公正、透明的原则,依据明确的制度标准进行处罚,避免随意性与情绪化。在问责的同时,也要给予员工申诉与解释的机会,确保处罚结果合理公正。通过这种激励与问责机制,营造积极向上、合规尽职的工作氛围,引导员工自觉平衡“尽职”与“免责”关系。
(作者单位:湖北郧县农商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