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4-11-25 08:19
□本报记者 张瑾
近日,上海市保险学会在复旦大学举办2024年学术年会,邀请学界业界为进一步推动长三角保险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织密“三张网”,探索差异化发展路径
《国务院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新“国十条”)提出,深刻把握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内涵,牢固树立服务优先理念,助力筑牢经济安全网、社会保障网和灾害防控网。
上海市保险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许闲表示,新“国十条”明确进一步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这与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金融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一脉相承、相互呼应。
“我国保险业在经历了多年高速增长后取得了亮眼的成绩,同时也积累了风险。”许闲认为,新“国十条”从四个维度部署保险监管工作,具体包括“严把保险市场准入关”“严格保险机构持续监管”“严肃整治保险违法违规行为”“有力有序有效防范化解保险业风险”。从新“国十条”来看,深化特色领域经营、提升专业服务能力、推进数智化转型、创新业务模式、加强风险管理和合规建设、履行社会责任,都是保险业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的发展方向。
“大型保险机构当思做优做强,中小保险公司当想特色化专业化经营,是未来中国保险企业的发展路径。”许闲说。
深耕长护险,推动长三角联动发展
在家庭日趋小型化的今天,“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隐忧普遍存在。商业长护险作为社保长护险的重要补充,能够通过灵活的保单设计较好地满足群众多层次的护理需求、提升整体保障能力,也是长三角保险业完善高质量保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我国在售的商业护理保险产品143款,保费收入占健康险保费收入的比重约为4%。”南京大学商学院金融与保险系教授袁成认为,2016年以来,上海、宁波、南京等地纷纷开启长护险试点,商业保险机构以“独家承保”“主承共保”“分区共保”等模式参与长护险经营,社会成效显著。
但从长期来看,长护险扩围提标仍面临诸多挑战,其未来发展需面对运营风险、服务供给风险、商保经办风险、道德风险等多重压力。
对此,袁成建议从定价、销售、理赔三个维度大力发展长护险。
“定价方面,由医保部门牵头建立失能发生率数据库,实现产品定位多样化、扩大覆盖面;销售方面,建议将长护险纳入医保个账支付、提供税收优惠,择优遴选、确定定点护理服务机构清单;理赔方面,护理服务项目应具有补充特色,同时进行数智化管理,助力衍生健康预防和干预管理。”袁成表示。
发力数智化,加速科技与保险互融
在探索长三角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通过智能化转型加速科技与保险融合成长,提升一体化服务能力亦是题中应有之义。
“保险业应当加强数智化应用,建立平台化沉淀能力、集约化建设系统、标准化提供服务,孵化‘业务和科技’相互作用,形成‘场景和数智’互相融合的数智化经营体系。”太保产险首席信息官王磊介绍,该公司建立了“产险大脑”平台赋能全链路业务流程,其科技发展逐步从“架梁立柱、搭建框架”迈向“积厚成势、体系化赋能”。
据悉,为应对当前车险在线理赔存在的工作量大、碎片化程度高、人均案件量高等难题,太保产险的“车险在线理赔数字劳动力”正式上线试运行,目前已运用于长三角部分区域的在线查勘业务中。后续,该数字劳动力将逐步扩大试点范围与服务覆盖面。
“‘车险在线理赔数字劳动力’的顺利上线,体现了车险理赔集约化向数智化的发展趋势,是上海保险业践行数智化应用的举措之一。”上海市保险学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科技、普惠、数字不断融合,进一步推进长三角保险协同高质量发展是未来一个时期需要深入思考、不断探索的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