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4-11-15 05:22
□刘月月 刘莉 本报记者 章丽铃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深秋的清晨,远眺绿金湖公园,初升的阳光洒于湖面,水草丛生、候鸟栖息,颇有“秋水共长天一色”之美。安徽淮北,这座曾经的“老煤城”正悄然向绿色转型,有“皖北江南”之誉。
10月17日,在淮北市举行的2024新能源热交换产业全球创新发展大会,让这座“老煤城”再次进入人们视线。
大会选址淮北,意味着该市已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而在2009年,淮北还被列为国家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生态治理和产业转型发展迫在眉睫。
近年来,淮北金融监管分局围绕“建设绿色转型发展示范城市、国家重要新型综合能源基地”这一发展定位,加强绿色金融监管引导,汇聚银行保险力量,治理塌陷湖,复垦矿坑地,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
信贷资金沉底,托起“一城青山半城湖”
《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梳理发现,建市64年来,淮北在为国家累计贡献原煤12亿吨的同时,也因采煤沉陷土地达42.8万亩。近年来,该市利用采煤沉陷坑塘水面,先后建成绿金湖、南湖、朔西湖等多个生态公园,连通水系形成水域面积达3万余亩的中心湖带,逐渐凸显“一带双城三青山、六湖九河十八湾”的城市特色风貌。
而这背后,自然离不开当地金融机构的助力。“近年来,淮北银行机构累计为绿金湖等沉陷区综合治理项目提供40余亿元授信支持,治理沉陷土地23万亩,成功将昔日‘老煤城’改造为‘生态美城’。”淮北金融监管分局党委书记、局长陆勇介绍。
绿金湖蓄水及环境治理项目承担着淮水北调重任,总投资约22亿元,其中银行机构投放贷款18亿元。作为牵头行、代理行,农业银行淮北分行承贷份额9亿元,成功投放7.51亿元,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了资金保障。
工程实施建成后,恢复土地2.45万亩,区域内1.16万亩水域水质得到改善,成为城市中心水库,在近年来台风引发的百年一遇洪水灾害中充分发挥了蓄水防洪作用。
像这样的案例,在淮北金融机构中不在少数。如,农发行淮北市分行累放贷款2.21亿元支持濉溪县凤栖湖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实施3600余亩湿地水体修复、2800余亩土地复垦管护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助力打造集生态修复、旅游休闲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区域生态景区。
安徽金融监管局一级巡视员施其武表示:“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安徽金融监管局积极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引导辖内银行保险机构持续加大对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支持,为绿色投融资和绿色项目提供多元化、多样性的综合金融服务,为建设山水秀美的生态强省提供有力金融支撑。”
从淮北市信贷数据来看,金融支撑效果明显。截至2024年9月末,淮北市绿色信贷余额332.22亿元,较年初增加99.6亿元,增幅42.81%。
“非银机构+商业银行”,联手推动国企转型
“我们60万吨/年合成气制乙醇项目是目前全球单套规模最大的煤基乙醇生产装置,采用洁净煤技术,生产工业无水乙醇,形成产业链上下一体化,真正做到把煤‘吃干榨尽’,实现‘黑’转‘绿’,其中,离不开合作科研单位的核心技术,也离不开金融机构的鼎力支持。”安徽碳鑫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碳鑫科技”)董事长张平说。
淮北矿业集团,这家有着66年历史的老国企,近年来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并重,“含绿量”不断提升。作为集团子公司,碳鑫科技是集团转型发展的主战场,以焦炉煤气、甲醇为基础向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方向发展,正处在传统煤化工向新型煤化工转型的阶段。
在公司的运营和项目建设中,淮北矿业集团财务公司发挥了金融支持作用。“坚持‘依托集团、服务集团’的战略定位,针对碳鑫科技项目规模大、资金需求大、金融需求品类多特点,为碳鑫科技提供流动资金贷款、固定资产贷款、票据承兑、票据贴现等各类支持9亿元。”淮北矿业集团财务公司总经理孙斌介绍。
作为现代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公司和银行各自扮演着独特而关键的角色。
“财务公司依托集团、服务集团,形同企业集团的‘内部银行’,是为企业集团成员单位提供金融服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主要目标是加强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提高企业集团资金使用效率。”安徽金融监管局非银处主要负责人夏斌介绍。
由于财务公司不能吸纳外部存款,资金来源主要依赖于集团内部成员单位的存款,金融服务能力难以完全满足成员单位全部需求。而商业银行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广泛的业务网络,若联合两者之力,则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为集团提供更加精准和高效的金融服务。
在碳鑫科技项目中,淮北矿业集团财务公司便积极发挥融资统筹职能,协调徽商银行淮北分行为“甲醇综合利用”项目争取固定资产贷款授信9.5亿元,企业已累计支用额度5.2亿元,实现了“财务公司+商业银行”的组合融资服务模式。
目前,碳鑫科技的煤制乙醇项目正在稳定生产,年产3万吨乙基胺延链项目也在加快建设中。届时将形成年产50万吨甲醇、60万吨乙醇、3万吨乙基胺的产业链条。
“银行+保险”,为石榴丰收保驾护航
丰收季来临,淮北市烈山区的榴园村石榴种植基地内,红彤彤的石榴已挂满枝头。作为全国六大石榴基地之一,榴园村保存了千余亩明清古石榴园,产出的“塔山石榴”在2012年被命名为地理标志产品。
“几乎家家户户都种石榴,以榴园社区为中心,辐射周边3个行政村山坡地带,石榴种植面积达数万亩,2023年榴园社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2.3万元。”榴园社区党总支原书记宋兴宝介绍。
基于此,当地大力发展石榴产业,包括石榴种植、石榴加工、石榴相关文化旅游,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而在榴园村石榴产业发展道路上,自然少不了银行和保险的风雨与共。
“2021年10月21日,濉溪农商银行蔡里党支部与烈山区榴园社区党总支签订了《淮北市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示范点支部共建协议书》,正式建立榴园社区‘乡村振兴示范点’。到9月末,共采集榴园社区农户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息565户,预授信292户、金额2978万元,目前用信37户、用信余额585万元。”濉溪农商银行行长段张虎介绍。
据了解,自2021年起,淮北金融监管分局便联合相关主管部门在安徽省内率先合作开展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建档评级工作,后又将林业生产主体纳入建档评级范围,解决了经营主体授信难题。
“同时,分局印发《‘千万工程’精品示范村金融对接工作方案》,通过建立‘1+1+1+N’金融对接机制,进一步强化金融要素保障,以点带面助力乡村‘五个振兴’。目前,已向示范村提供信贷支持1747.98万元,提供保险风险保障1.05亿元。”淮北金融监管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张振涛介绍。
虽然资金充裕,但作为传统种植业,石榴种植仍要“靠天吃饭”,“石榴保险”的上线,让广大石榴种植户果农吃上了“定心丸”。
“我感触最深的是2023年3月份那次倒春寒,当时石榴树花芽坏死、果实变形或掉落、生长缓慢、病虫害易发,这次冻灾事故导致合作联社参保的13643亩石榴树受损。”烈山镇塔仙石榴专业合作联社理事长宋六龙回忆,当时中国人寿财险安排了农险专员来现场查勘,最终为326户种植户赔付了44.28万元。
据悉,中国人寿财险淮北中心支公司自2019年11月开展石榴种植保险试点,通过6年的服务赢得了广大种植户的认可。2020年至2024年石榴参保面积每年呈40%以上的速度增长,累计为1557户种植户提供风险保障9569.35万元。
安徽金融监管局党委委员、二级巡视员王毅介绍:“在当前安徽省大宗农作物保险基本覆盖的高质量转型阶段,安徽局引导保险机构积极对接需求,针对各地资源禀赋开发特色农险产品,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指导制定并发布四大类重点特色农产品八款省级示范条款;推动保险机构在全省64个农产品优势区开发提供特色农业保险保障;在全国率先开展农作物天气指数保险、鸭苗价格指数和饲料价格保险等试点,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目前,安徽辖内保险机构已自主开发110余类地方特色农产品500余个保险产品,基本覆盖省内种、养、林、渔主要特色品种。截至9月末,全省特色险保费规模达19.84亿元,同比增长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