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头条> 有广度 有深度 有温度 江苏金融业守护“夕阳红”

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

有广度 有深度 有温度 江苏金融业守护“夕阳红”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4-11-05 08:39

□本报记者 祖兆林

“感谢你们雪中送炭,解决了我们发展的难题!”苏州普康智慧养老产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彩霞说。作为全国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企业,苏州普康公司精心推出社区养老上门服务、日间照料、老年食堂等。今年新打造的“特殊老人群体陪护专区”开始运营,流动资金需求随之增长。江苏银行苏州分行获悉后,第一时间走访了解情况,仅用3天时间就提供了500万元信用贷款,帮助企业缓解融资难题。这是江苏金融机构支持养老产业的一个缩影。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优化基本养老服务供给,培育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健全公办养老机构运营机制,鼓励和引导企业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推进互助性养老服务,促进医养结合”。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江苏金融监管局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发挥长期储蓄、长期投资和养老风险管理优势,发展商业养老年金保险,超28万人享受待遇。保险机构建成4个养老社区,养老床位超过3000张,江苏省商业养老年金保险累计积累养老责任准备金超千亿元。

南通:“链式养老”惠及20多万户家庭

江苏南通是著名的“长寿之乡”,在全国范围首创“链式养老”服务模式,将养老机构的专业服务延伸到社区和家庭。目前,近300家养老机构全部向社区开放,受益家庭超20万户。

推开南通市阳光老年公寓1101室的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张笑脸。老人马浩元告诉《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他们老两口搬到这里已经有13年了,“过得特别开心,这里不仅环境美,尊老爱老做得也很好,各种活动丰富多彩。”

在位于另一幢楼的护理院,记者巧遇一位入住3年的老奶奶。她说:“这里真的蛮好的,居住条件、护理各方面都挺好。”记者发现,护理院的每个床头都附有一张贴纸,详细记录着每位老人的喜好和个性化需求。

“我们这边所有房间都是朝南的,所以采光很好。”阳光养老产业集团董事长王春介绍,目前老年公寓里住了将近700位老人,是南通市单体量最大的一家养老机构,2021年获评江苏省五星级养老机构。

“这离不开江苏银行的大力支持。2013年开始他们就非常关注公司发展,因为公寓里面的日常改造提升每天都在进行,需要持续的资金支持。”王春告诉记者,与江苏银行的合作一直非常顺畅,后续如果新推出自主产业项目,还会首选江苏银行进行合作。江苏银行南通分行行长陈亚明表示,辖内各网点常态化开展“老年人玩转手机”课堂,2023年累计开展了1720余场。

苏州:特色网点守护“夕阳红”

今年4月2日,建设银行苏州分行首批60家“健养安”养老金融特色网点集中揭牌,该行副行长梁海涛表示,“依托养老金融特色网点,建行苏州分行将更好地向社会公众传递有广度、有深度、有温度的养老金融服务。”

中国银行苏州分行是行业最早探索智慧养老的分支机构之一,摸索“政府—企业—金融”合作共建闭合型养老产业生态圈的路径,为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寻找答案。

“1+N+1”智慧养老平台落户常熟。中国银行常熟分行行长祁德元说,“1是中国银行,N是养老院、护理院、养老中心等各类养老机构,还有一个1是第三方公司”。该分行已经落实智慧养老平台工作的第一步——提供便捷、安全的线上支付以及查询、对账、清算于一体的综合支付方案,以“穿针引线”的协调者与组织者角色融入当地养老生态。

不仅如此,日前,在苏州市举办的第三届长三角国际健康养老产业交易会上,苏州市银行业协会、苏州市保险行业协会与苏州市养老产业联合会举行养老金融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并在全国率先揭牌成立养老金融专业委员会。

苏州金融监管分局党委书记、局长葛步明表示,10家银行保险机构分别与18家康养、文旅、医养和养老用品制造企业及养老科技企业签署了授信和服务合作协议,累计授信余额超50亿元,从资产端、负债端等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发力,涉及整个养老产业链。

南京:破“失能”难题

随着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不断增多,如何护理成为老人家属面临的一大难题,而长护险作为“第六险”部分解决“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社会问题,让失能、半失能老年人享受幸福晚年。

“因为我下半身动不了,护理员就经常上门来帮我按腿、洗澡等。”在这些失能人员的居家照护服务清单中,可以看到有超过18项的居家服务内容,提供了从套餐到个性化服务的多种选择,家住南京鼓楼区新模范马路社区的81岁老人李红选择的服务也在其中。

李红的女儿告诉记者,自母亲卧床后,她和丈夫便时刻陪伴床前,日常照护几乎占据了夫妻俩所有的退休生活。看着护理人员的细心照料,女儿欣慰地说:“我们终于可以喘口气了。”

南京市医疗保障局待遇处处长周建平介绍,南京户籍人口725万人,60岁以上人口超158.6万人,约占户籍总人口的21.9%,部分老人成了“失能者”。“一人失能,全家失衡”,失能老人的照护保障需求急剧增长,百姓呼声和诉求非常强烈,成为近年来南京市人大、南京市政协关注的重要民生领域。

2021年,经南京市政府常务会议、市委深改委会议先后审议通过,并通过市人民代表大会全体代表票决,“建立失能人员照护保险制度”入选2021年度南京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

南京市医疗保障局通过招标,委托人保财险江苏省分公司等8家保险公司经办,建立了专业化的服务团队,“保险产品+健康管理服务+商业模式”三位一体,政府将失能评估机构、护理机构的选择及服务质量的监控全部委托给承办机构,形成医保中心、商保机构、护理机构之间衔接配合的模式。截至目前,数据显示,南京市受理失能等级评估申请30604份,已享受服务2079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