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4-10-10 09:05
□陈辉
相关数据显示,新冠疫情之后,约85%的受访者对金融机构线上服务的需求增加,与之相对应,接近70%的受访者对金融机构线下服务的依赖下滑。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金融消费者、证券投资者不再走进金融机构,金融机构承担的金融基础知识普及教育没有了服务对象,国民金融素养提升进程放缓。
我国人民群众的金融素养在年龄分布上呈现倒“U”型,老年人和青少年的金融素养水平相对较低,“一老一少”是金融教育持续关注的重点对象。其中,老年人在适应金融数字化方面还存在明显的不足,近年来老年人数字金融转型风险事件不断发生,为避免老年人在转向数字渠道时遭到非法金融活动的侵害,亟须提升老年人的数字金融素养教育。随着中国老龄化的加速,养老金融从传统强调养老金管理的养老金融,转变为包括养老金金融、养老服务金融、养老产业金融等内容的养老金融,这也亟须提升老年人的养老金融素养。针对青少年,可以在学校中完成金融素养教育,但针对老年人如何开展金融素养教育成为当前金融业面临的一个社会问题,也成为金融机构的一个重大社会责任。
笔者近期在联通、移动、电信营业厅调研时发现,有很多老年人走进营业厅不是办理业务,而是咨询一些与数字生活相关的问题,如手机开不了机了、手机上不了网了、微信打不开了……营业厅的工作人员认真解答,这是我们推进数字生活、数字经济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同样,我们为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数字金融大文章,也必须重点考虑如何服务好老年人,以及如何提升老年人的金融素养。
日前,北京市银行业协会和北京保险行业协会共同发布了《北京银行业保险业“金融便民、惠民示范窗口”十项服务内容》,并同步启动“金融便民、惠民示范窗口”创建活动。“金融惠民活动”不能简单地看作“拉近民众与金融机构的关系,解决社会公众的实际困难和应急需求”,其更大的作用可能会“提升民众的金融素养,促进更好的社会政策决策”。
当民众在走进金融机构时,将加深对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的认识,有利于改变金融机构“高冷”形象,提升金融机构“温暖”效应,进而有利于国民金融基础知识的普及国民金融素养的提升。金融基础知识是民众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和生活工具。金融知识普及教育关乎国家金融安全,是社会经济发展、深化金融改革、防控金融风险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快建设金融强国。金融强国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金融市场稳定,而提升国民金融素养有利于金融市场稳定。在推进金融强国建设中,国民金融基础知识教育的作用进一步凸显。随着中国经济迈入新发展格局,人们日常生活和经济金融的联系愈加紧密,作为金融强国建设的重要实践内容,提升国民金融素养迫在眉睫,而强化老年人金融素养更是重中之重,也是建设金融强国的应有之义。
在开展“金融惠民活动”时,金融机构也是在开展金融“慧民”活动。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民众在走进金融机构时,可以感受金融机构的金融文化,可以接受正确的金融素养教育,这不仅能帮助民众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念,增强准确收集和识别相关信息的能力,还可以避免金融诈骗,帮助个人和家庭实现财富增值保值。
金融素养教育一直被发达国家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普遍做法主要有:一是制定金融素养教育国家战略;二是在政府部门主导下整合多方力量(包括金融机构、社区、学校等)联手推动金融素养教育和培训。随着手机银行的发展,民众开始“远离”金融机构,此时开展“金融惠民活动”,有利于把民众重新“拉回”金融机构,这对于国民金融素养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金融监管总局的成立,中国人民银行有关金融消费者保护职责、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投资者保护职责都划入金融监管总局,这开启了金融消费者和证券投资者权益保护的新时代。相关研究表明,更好的金融知识促进更好的社会政策。因此,“惠民”更要“慧民”,重在国民金融素养的提升。金融机构在开展“金融惠民活动”的同时,要积极开展金融基础知识普及,通过金融基础知识教育提升国民金融素养水平,维护金融消费者、证券投资者的长远和根本利益,推进金融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作者系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精算科技实验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