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4-09-30 08:26
编者按:
作为国民经济的血脉,中国金融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实现了一次又一次跨越式发展。我国银行业资产规模已居世界第一位,保险业市场规模居世界第二位……伴随着金融业的成长,金融监管体系在探索、创新与自我完善中,走出一条极具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
□本报记者 仇兆燕 朱艳霞
75年转瞬而过,中国经济沧海桑田。
作为国民经济的血脉,中国金融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实现了一次又一次跨越式发展,为实体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金融支持和风险保障,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提供了日益充分、逐渐完备的金融服务。
银行业资产规模已居世界第一位,保险业市场规模居世界第二位……
伴随着金融业的成长,金融监管体系在探索、创新与自我完善中,走出一条极具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
改革循序深化
故事的起点,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
刚刚从战争硝烟中走出来的新中国百废待兴,金融体系几乎是一片空白。作为唯一的金融机构,中国人民银行肩负着货币发行、信贷管理、金融监管等多重职责。
“那是一个大一统的时代,金融体制高度集中,计划经济色彩浓厚。但正是这种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为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发展奠定了初步的基础。”邮储银行研究员娄飞鹏用奠基来定义金融监管的起步。
时间的车轮缓缓驶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中国金融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后更名为中国建设银行)等专业银行恢复和设立;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成立;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涌现……中国金融市场的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
同样在这一时期,中国金融监管体制正式拉开序幕——1983年,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并先后颁布《保险企业管理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管理暂行条例》等法规,进一步规范了金融市场的运作,为金融监管提供了法律依据。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中国金融监管体制也迎来重大变革。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为中国金融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同年,中国证监会成立,标志着中国证券市场监管体系的初步建立。随后几年,中国保监会、中国银监会相继成立,形成了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格局。
中国金融法律体系也不断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等一系列重要法律法规的出台,为金融监管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这一阶段初步确立了分业监管,开始建立并逐步完善机构监管。”娄飞鹏表示,“金融监管步入法治化轨道,规范化、透明化程度显著提升。”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金融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为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2017年召开的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成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统筹协调金融监管政策间、部门间及其与其他相关政策的配合。
2018年,按照国务院机构方案,银监会和保监会合并成立银保监会,“一委一行两会”的金融监管格局由此形成。
在娄飞鹏看来,功能监管的尝试,是根据监管主体差异,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发展特点,对金融监管的进一步探索创新。
“要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这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对金融监管提出的要求。
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2023年,金融监管体系再度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在银保监会的基础上组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作为国务院直属机构。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具有中国特色的“双峰监管”进一步显露端倪——中国人民银行主要负责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监管;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统一负责除证券业之外的金融业监管和消费者权益保护;证监会负责资本市场监管,增加企业债券发行审核等职责。
至此,中国金融监管正式翻开了新的篇章。
从起步阶段金融监管的缺失,到金融监管、分业监管的确立以及机构监管的完善,再到如今功能监管的尝试。中国金融监管体系从无到有、从弱到强。
监管改革的方向变化,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思路方向在金融领域的具体体现。在娄飞鹏看来,在整个改革过程中,既充分考虑改革的基础条件,也就是当时的发展情况和所处的阶段,又结合对金融规律的深化认识,围绕金融发展趋势方向,不断提高金融监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金融是“国之重器”,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的血脉。而金融监管是维护金融体系健康有序运行的重要保障。“无论是为了防范风险,还是完善监管,其宗旨都是回归金融本源。”董希淼说。
监管引领促发展
随着金融监管改革的持续深入,市场主体不断壮大,实力显著增强,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当前,我国已经形成多层次、广覆盖、差异化的金融机构体系,银行业资产规模已经居世界第一位,保险业市场规模居世界第二位。
“金融监管改革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增强风险抵御能力,促进金融业规范健康发展,保护消费者和投资者合法权益,支持实体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保障我国金融业高水平对外开放等方面都起到重要而深远的作用。”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研究员周茂华表示。
在金融监管部门的掌舵领航下,各项工作硕果成效凸显。
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近年来,金融监管总局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推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断提升:加大对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科创产业的支持力度,健全绿色金融体系,支持打造绿色低碳发展高地,加强民生领域和薄弱环节金融供给,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加快发展养老金融,持续推进第三支柱养老保险改革,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一组数据更能直观地体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截至2024年6月末,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贷款余额15.3万亿元,其中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占比均超过四成,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9.5%;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余额31万亿元,同比增长25.9%;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2万亿元,同比增长17%;目前已开立个人养老金账户超6000万个,各类储蓄存款、银行理财、商业养老保险产品超500个……
坚持把防控风险作为永恒主题。金融监管总局稳妥防范化解重点机构、重点领域金融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有序推进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与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稳妥化解房地产风险,积极配合化解存量地方债务风险,严控新增债务。
当前,我国银行业保险业主要经营指标和监管指标均处于健康合理区间。截至2024年6月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56%、拨备覆盖率209.32%、资本充足率15.53%,保险业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95.5%,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32.4%。
坚持推动金融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长期以来,监管部门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业务结构和增长模式,实现由外延式粗放扩张向内涵精细化管理转变,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强化金融机构公司治理,稳步提升经营管理能力,持续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企业制度。
截至2024年7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423.8万亿元,同比增长7%,资产规模增长平稳,资产质量保持稳定;保险业总资产33.9万亿元,较年初增长7.7%,赔付支出显著增加。前7个月,保险业赔款和给付支出1.39万亿元,同比增长30.2%。
值得一提的是,保险业持续做好暴雨洪涝等灾害保险服务,对于灾后生产生活的迅速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在2023年京津冀等地特大洪涝灾害中,早赔快赔、应赔尽赔,已赔付126亿元,充分发挥了保险业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的功能。
坚持稳步推进金融业对外开放。近年来,监管部门陆续推出一系列银行业、保险业等对外开放新举措。稳步推进金融领域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吸引更多外资金融机构和长期资本来华展业兴业,鼓励中外金融机构加强合作、互利互惠、共同发展。
截至2024年7月底,外资银行在华营业性机构已经有858家,资产总额已经接近4万亿元人民币,外资保险机构总资产为2.69万亿元人民币,占中国保险业总资产8%。此外,中外金融机构在产品开发、风险模型、专业管理以及股权投资等方面已经开展了广泛有深度的合作,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
“这些政策举措成效显而易见。”周茂华表示,金融监管部门持续加快补齐监管规则、制度等方面短板,不断提升监管能力和质效,国内宏观风险趋于收敛,局部金融乱象得到有效治理,国内市场基础制度和规则加快完善,市场交易更加透明、公平、有效。同时,金融机构对合规展业、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等方面意识不断增强,金融体系发展质量和韧性不断增强。
以改革谋未来
在全球化与数字化交织的新时代背景下,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其稳定与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命脉与社会的繁荣。而随着金融领域持续创新,金融体系复杂度、开放度不断提高,迫切需要加快金融改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作出重大部署,为金融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周茂华看来,金融业发展面临环境日益复杂,从大环境看,我国金融业开放程度日益扩大,面临全球政经深刻变化,来自外围不稳定因素干扰增多;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我国仍需要久久为功处置三大金融风险;国内金融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金融业创新发展,业务和产品更加复杂、涉及面广。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向金融业不断渗透,国内金融创新发展加快,也对金融监管部门提出更高要求。
事不避难,一项项重点工作正在全力以赴稳步向前。
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做好“五篇大文章”,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2024年5月,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银行业保险业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对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和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提出明确要求,进行全面部署。
银行保险机构紧跟“实施路线图”,充分发挥自身业务功能作用,针对性优化发展战略,提高服务实体经济和自身稳健发展能力,为做好“五篇大文章”持续发力。例如,中国银行成立科技金融中心、养老金融中心,建立绿色金融业务绿色审批通道,平安产险等上线“上海小微普惠保险”等。
紧盯人民群众关切,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事关发展、牵动民生。为更好地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金融监管总局与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等联手建立了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协调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和业务协作。
自9月1日起,由三部门联合开展的“金融教育宣传月”活动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进行。“反诈防非大篷车”、金融微课堂、消保护航开学季……一项项寓教于乐的金融消保活动走进农村、社区、校园、企业、商圈,助力提高人民群众的风险意识和风险认知能力,共同创造良好和谐的社会氛围。
突出强监管严监管导向,提升风险防控能力。按照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要求,金融监管总局认真落实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五大监管”理念,发挥总局系统“四级垂管”体系优势,切实提高金融监管有效性。突出一个“全”字,实现金融监管的全覆盖;坚持风险为本,健全金融机构审慎监管框架;落实“四早”要求,提高风险预警的前瞻性;加大监管力度,提升监管效能。
深入实施“四新”工程,提升金融监管效能。金融监管总局揭牌以来,不断深入实施“四新”工程,以思想大转变促进工作大变样、监管大提升。金融监管总局系统上下主动对外沟通,广泛凝聚共识,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上下贯通、齐抓共管工作格局,为金融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氛围。在与中央和国家机关协同中,坚持顾全大局、主动担当;在与地方党政机关协作中,坚持同责共担、同题共答;在面对监管的金融机构时,坚持依法履职、务实专业;在面对广大金融消费者时,坚持想民之所想、行民之所愿。
……
深化金融监管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付出艰辛努力和不懈奋斗。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任务,必须坚定信心迎难而上,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有力的措施推动金融监管改革不断取得新的更大成就。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金融监管体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我国金融业发展加快,金融领域持续创新,金融体系复杂度、开放度不断提高,迫切需要加快金融改革;另一方面,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也对传统金融监管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
回顾过去,解决影响和制约金融业发展的难题必须深化改革。展望未来,中国金融监管体系将继续深化改革创新,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监管协调与合作,提升监管效能。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完善金融监管体系,依法将所有金融活动纳入监管”。这是加强和完善金融监管、提升金融风险防控能力的重要部署,是促进金融高质量发展、建设金融强国的关键举措。
中国特色金融监管之路是在改革进程中探索出来的,也必将在改革实践中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