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农金> 【政府声音】促进农业保险提质增效

【政府声音】促进农业保险提质增效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4-09-26 07:43

□王宇

农村稳则天下安,农业兴则基础牢,农民富则国家盛。政策性农业保险将财政手段与市场机制相对接,分散农业风险,促进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是世贸组织所允许的支持农业发展的“绿箱”政策。

南京市坚持农业保险支农惠农政策导向,农业保险工作连续两年在江苏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评价中被评为“优秀”等次第一名。南京市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重点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是加大农业保险托底保障力度。持续加大农业保险财政投入力度,2023年农险保费各级财政补贴2.48亿元,占总保费的75.7%。提升粮食作物保险保障水平,在全市层面实施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玉米种植收入险,推动保障水平实现“直接物化成本+地租成本+劳动力成本”全成本、全覆盖,稳定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预期,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加快推动商业险、附加险发展,完善涵盖基本险、附加险和商业险的农业保险产品体系。

二是提高农业保险精细管理质效。充分发挥农业保险工作小组作用,强化财政、农业农村、林业、金融监管等部门的统筹协调,提高农业保险工作管理质效。优化市级财政补贴险种目录,印发南京市地方特色农业保险标准条款,实现农险保险费率动态调整,推动农业保险走向精细化、科学化运营。遵循“保本微利”惠民原则,提高农业保险产品设计的规范性、合理性,结合当地农业优势特色、市场需求、农户受益程度精准测算农业保险产品定价,科学合理确定保险费率。对照保险监督管理要求,加强农业保险承保理赔精准管理,强化财政补贴资金监管。

三是推动农业保险创新发展。鼓励保险机构根据农户需求、农业发展方向等创新农业保险品种,对保险机构在南京首创的特色险种给予一定期限的创新保护期,探索创新农险+金融工具融合模式,推进生猪“保险+期货”试点,发挥财政、金融协同支农作用,实现以“小投入”撬动“大保障”。保险机构运用科技手段,积极搭建“线上+线下”服务体系,优化业务流程和经营模式,提高农户服务可得性和及时性。科技赋能农业保险,综合运用卫星遥感测量面积、无人机查勘灾情、物联网技术防灾减损、AI测算识别等技术,提高承保验标和查勘定损的精准性和时效性。

四是升级农业保险机构服务品质。规范实施全市政策性农业保险承保机构遴选,构建以服务能力为导向的农业保险遴选机制,依法依规择优选取政策性农业保险承保机构,推动农业保险工作长效稳定发展。强化政府引导,优化完善绩效评价制度和指标体系,建立评分结果与承保资格相挂钩的机制,推动保险机构提升服务质量。建立符合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需要的基层服务网络体系,在开展农业保险业务的乡镇(街道)设立营销服务部或农险服务站点,配足配强专兼职保险人员,确保人员充足率100%,畅通为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历经几年的探索发展,目前南京市农业保险已形成了体系多元、覆盖率高、保护有力的发展格局。

农险品种体系丰富多元。2023年,实施覆盖水稻、小麦等的政策性农业保险49个,开发茶叶、螃蟹等各类地方特色农业保险险种16个,保险机构开办商业性险种41个,全力做到农户有需求、农险有相应,更好地满足“三农”多元化保障需求。

保险覆盖面持续增长。2023年全市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规模3.28亿元,同比增长8.25%,农业保险深度1.03%,密度突破1500元/人,助力乡村振兴的作用进一步彰显。三大粮食作物保险覆盖率达到98%,育肥猪参保率达到96%,基本实现“应保尽保、愿保尽保”。

农业生产支持保障有力。2023年全市政策性农业保险为7.2万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122亿元,对农业生产支持保护作用进一步提升。2023年赔款总额2.10亿元,赔付率达64.0%,农险赔款已成为灾后恢复生产的重要资金来源,彰显了农业保险的惠民强农导向。

未来,南京市农业保险将加快高质量发展步伐,持续推进“扩面、增品、提标”,促进农业保险提质增效,全面助力农民增收、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

(作者系南京市财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