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4-09-25 08:12
□卢丹萍
水产养殖是浙江省渔业产业的“半壁江山”。2023年全省水产养殖总面积25.7万公顷,总产量299.9万吨,总产值628.9亿元。水产养殖业逐渐成为渔民转产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然而,水产养殖业属于典型的“三高”产业,极端天气等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给广大养殖渔民生计、养殖渔区健康发展以及水产品“菜篮子”稳产保供带来较大影响。
2013年,浙江省渔业互保协会在全省8市27个县(市、区)开展8个品种的水产养殖互助保险试点,截至2023年底,累计承担风险保额44.99亿元,累计弥补会员损失2.87亿元,有力支撑了水产养殖业灾后快速恢复生产。
综合浙江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水产养殖互助保险业务情况分析,目前,水产养殖从业者仍然以小农户为主,存在“小、散、弱”的特点,养殖规模小、养殖区域分散、风险抵抗力弱、保险意识弱,对保险存在高赔付期待心理。
随着现代设施渔业的发展,水产养殖规模化、集约化程度和投入成本逐渐提高,当前水产养殖互助保险财政补贴结构和省级财政补贴固定预算额度,已难以满足养殖主体参保补贴需求。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浙江水产养殖发展特点及浙江区域经济发展目标,建议从以下两方面破题。
一是围绕水产养殖保险需求,建立稳定持续的补贴政策。在中央层面,一方面持续呼吁水产养殖保险纳入中央财政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范围,参照农业保险同类政策给予保费补贴,协调浙江省财政厅,申报浙江省政策性渔业互助保险为浙江省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享受相关以奖代补政策。在省级层面,设立浙江省水产养殖互助保险专项补贴资金,结算资金实行按季度预拨、年底结算。同时,对山区海岛县适当倾斜,降低山区海岛县地方资金压力。在市县层面,鼓励各地参照中央和省级补贴资金和相关文件,建立水产养殖互助保险补贴办法和实施方案,降低会员参保经济负担。
二是紧扣水产养殖互助保险高质量发展目标,发挥保险防灾减损功能。立足水产养殖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持续推进保险产品创新,加大对地方特色优势养殖品种保险覆盖,聚焦深远海养殖风险保障提升,构建更加立体、更有质效、更具韧性的风险保障体系,发挥金融服务功能。与科研机构、水产推广部门、气象部门建立防灾减损合作,强化卫星遥感等科技应用,开展风险预警提醒、养殖技术培训等“保险+”服务。加强养殖户防灾减损宣传,发放宣传册、普及防灾减损知识,提高养殖户防灾减灾意识和技能。
(作者系浙江省渔业互保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