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资管> “双低”背景下资管业如何破局?

资管行业转型专题

“双低”背景下资管业如何破局?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4-09-24 08:02

编者按:

当前资产管理行业正处于深刻转型过程中,居民财富再配置趋势延续,资管行业正在探索中国式财富管理发展之路。本专题邀请相关从业者、专家学者,深入探讨资管行业如何应对低利率、低收益环境,如何实现高质量转型。

□记者 仇兆燕

9月3日,光大理财发布《中国资产管理市场(2023—2024)》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分析日本资管机构应对低利率环境的历史经验,并结合我国的现实环境,给出了破局建议,即境内资管机构除审慎开展海外投资机会外,还应该从利率债投研能力、另类资产投资能力、被动指数投资能力以及资管产品创新能力四个方面提升自身能力建设,应对可能到来的低收益环境。

资管行业:呈现分化趋势

当前资管行业的整体发展格局如何?《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资管行业在曲折中小幅增长,各资管子行业在逆境中前行并呈现分化趋势。银行理财从2022年底的市场冲击中有所恢复,但是理财规模同比仍下降了3.1%,占资管总规模的19%。公募基金规模、保险资管规模和信托规模分别增长了5%、10%和16%。在通道业务持续压缩的背景下,券商资管规模、基金子公司规模和期货资管规模分别下降了14%、25%和13%。私募资管规模则与去年持平。

在资管行业的资金端,结构总体稳定。居民金融资产总体配比与去年持平,贡献37%的资金,仍是资管行业最重要的资金来源。但是,居民资金流向分化,偏防御的配置思路下金融资产仍优先增配存款,低风险偏好延续,低波动固定收益产品受到青睐。

在渠道端,银行理财代销渠道多元化趋势明显。截至2023年末,491家机构实际代销理财公司发行的理财产品,较去年同期328家的水平增长了50%。31家理财公司中仅3家合资理财公司的理财产品只由母行代销,理财公司正不断拓展母行以外的销售渠道。其中,南银理财拓展渠道最为积极,被他行代销产品占比超过78%,其次为青银理财和杭银理财,占比分别超过76%和74%。交银理财被母行之外的他行代销产品数量占比达65.27%,在国有大行中居首位。

在产品端,银行理财赎回冲击的余波逐步消退,但投资者风险偏好降低,固定收益类产品占比再提升。截至2023年末,风险等级为二级(中低)及以下的理财产品存续规模为24.87万亿元,占比92.8%,近两年持续提升。

在资产端,2023年国内经济保持弱复苏态势,全年呈现债强股弱态势,黄金价格一枝独秀,屡创新高。在固收市场,收益率中枢下移,结构性“资产荒”显现。在高收益资产相对稀缺,机构欠配压力加大,合意资产供需结构失衡的影响下,信用利差、等级利差自年初高位回落后波动收窄。在此背景下,拉久期、加杠杆、信用下沉等策略也成为2023年机构增厚投资收益的重要策略工具。

用户需求:金融资产占比或将继续提升

当前中国居民金融资产配置的方向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报告》显示,在资产配置结构方面,2023年以来,中国居民金融资产中现金及存款占比阶段性提升。

对于现金及存款占比阶段性提升,光大理财副总李永锋认为,一方面是受到股市低迷等因素影响,居民对公募基金主动管理类权益产品失去信任;另一方面是由于居民收入增长阶段性维持悲观预期。“如果拉长时间周期来看,在低收益环境下,居民金融资产结构在不同风险收益特征资产之间的比重或将回归均衡。”他预计,未来一段时间,现金及存款占比将长期呈现下行趋势。

展望未来,李永锋认为,中国居民资产可持续增长,对比全球主要国家的居民资产配置结构,中国居民的金融资产配置比例仍有提升空间。《报告》指出,长期来看,打破刚兑、存款利率下行后各类金融产品的风险收益属性更加清晰和市场化,有利于居民形成正确的风险收益预期。在此基础上,风险收益、期限匹配等带来的投资体验将得到改善,同时跑赢通胀的收益率底线要求、资本市场自身的高质量发展,都将推动居民资金从存款再次进入资本市场。

李永锋表示,根据国际经验,居民资产配置行为往往在人均GDP跨越1万美元这一水平前后发生显著变化,通常会出现由不动产向金融资产迁移的现象。与此同时,在“房住不炒”的长期定位下,我国居民财富需要新的投资渠道和路径。“我国正在从过去的房地产周期转变为以清洁能源建设为代表的绿色科技周期。随着房地产周期向绿色科技周期转变,房地产的无风险属性或重新定义,居民财富也将会由过去的房地产向金融资产转移。同时,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金融配置的需求也在上升,这也将加速居民财富的再配置。”他表示。

破局建议:提升能力建设

面对低利率、低收益,资管行业应如何应对?《报告》提到,利率投资交易能力将成为资管机构的新的着力点。为了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保持竞争力,机构投资者需要从战略和战术两个层面提升利率债投资能力。同时,被动投资在国内未来空间广阔,作为资管行业的中坚力量,银行理财未来也将在自主创设债券指数或ETF产品等领域展现出很大的发展潜力。

“当下衡量理财公司的标准显然不是规模,而是能力与初心。”光大银行董事会秘书、首席业务总监张旭阳表示。他认为,银行业如今正在发生巨变。商业银行关注的重点从规模转移到结构,从线下转移到线上,从客户数量转移到客户黏性,从营收转移到风控。但是,银行理财为投资者创造价值目标没变。从实践来看,银行理财的能力建设还比较薄弱,理财公司要“持续提升能力,做能力圈里的事情”。

中国人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寿资管”)副总裁于泳直言,当前的低利率环境对于保险行业是非常大的挑战。以保险资管为例,目前主要面临着利率下行带来的配置、收益以及资产负债匹配管理这三重压力。同时他也指出,过去欧美、日本等也都遇到低利率环境,参考他们化解风险的做法来看,主要是降低负债端的利率水平,同时增配国债、利率债等无风险资产,进行海外资产配置。

从国寿资管来讲,于泳认为,首先,进一步进行多元化的资产配置是化解风险、降低波动的主要办法。其次,更多从另类资产方面寻找机会,提升投资管理能力、进一步丰富产品体系,发挥保险资管优势和特点,通过大量资产配置和多品种投资的能力,为客户创造跨越周期、长期稳定的回报。

中邮理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邮理财”)董事长吴姚东指出,作为理财公司,转型过程中第一要解决的是组合管理能力,第二是资产投研能力。就中邮理财而言,未来将会坚守以固收为主核心竞争优势,不断提升组合管理能力,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中间真正找到能力圈。

李永锋认为,高净值客群风险偏好逐渐收敛,居民存款占比快速提升,一定意义上说明,财富管理机构在为客户提供更精准化、更加优质的产品方面还有非常大的空间。“在净值化转型背景下,资产和资金在服务高质量发展、内涵式发展方面存在更多新机会。”他说。

相关链接:

行业转型需解决四个不匹配

【机构声音】为投资者创造可持续收益

记者观察:迈向内涵式高质量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