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4-09-23 07:58
□记者 胡杨
以开放促竞争,以竞争促繁荣。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新的起点上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新格局。
对外贸易方面,我国目前是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货物贸易规模从1950年的11.3亿美元跃升到2023年的5.9万亿美元,货物进出口总额占国际市场份额从1978年的不足1%提升到2023年的12.4%,连续7年稳居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
利用外资方面,我国已成为全球跨国公司重要的投资目的地。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超过1.1万亿元人民币。我国利用外资的结构也持续优化,2023年高技术产业引资占比37.4%,比2022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制造业领域引资占比达到27.9%,提升了1.6个百分点。
制度型开放方面,我国分批次设立22个自贸试验区,向全国复制推广了302项制度创新成果,不断打造全方位扩大开放的“排头兵”和“领头雁”,22个自贸试验区构建起覆盖东西南北中,统筹沿海、内陆、沿边的改革开放新格局。2023年我国自贸试验区合计进出口额达7.7万亿元人民币,占全部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达18.4%。
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服务高质量发展,金融作为国民经济的血脉,无疑要发挥重要作用。围绕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丰富内涵,金融机构应结合实际、因地制宜,认真评估自身禀赋,找准最佳发力点,以更专业的表现提升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质效。
服务“引进来”,金融机构要靠前谋划,通过加强与各地政府及发展改革部门、商务部门的交流合作,更早获取外商投资相关信息,提升对符合条件的外资项目的服务和响应效率。服务“走出去”,金融机构要坚持需求导向,通过创新产品、优化服务,满足外贸企业融资需求。尤其对于民营小微外贸企业,银行业金融机构要重视增强产品的普惠性,尽力探索纯信用、无抵押、全线上、流程短的普惠金融产品,让资金不再成为制约企业“出海”的阻碍与难题。
未来,随着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持续推进,相关企业尤其是“走出去”企业将产生更加综合化的金融需求,拓展延伸的全球经营版图催生司库管理的体系化、规范化诉求,这也为金融机构的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诸如此类的新形势,金融的支持手段也将朝着更多元、更成熟的方向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