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评论> 香港绿色金融发展实践与未来前景

香港绿色金融发展实践与未来前景

观察家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4-09-10 08:39

□邓宇

香港是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金融中心,过去数年来深耕绿色金融,不但从制度、政策以及市场机制建设等方面搭建比较完备的绿色金融发展框架,持续深化和健全绿色金融监管,而且通过金融市场并联合中外机构广泛建立绿色金融合作,在绿色债券发行、绿色投资等领域发挥比较竞争优势,已经发展成为亚洲乃至全球举足轻重的绿色金融中心。香港发展绿色金融极具潜力,重点需要构建具有国际示范效应和地区影响力的绿色金融市场,包括在资本市场、债券市场等拓展绿色金融,同时进一步推动在港中资和外资机构深度参与绿色金融协作,充分释放内地与香港“互联互通”机制的多维度、多渠道作用,提升香港绿色金融的国际份额,同时也借助绿色金融发展拓展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空间。对于香港金融机构而言,加快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既有利于抓住香港绿色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机遇和市场机遇,也有利于推进自身资产负债表结构优化,增强气候风险管理能力。

香港绿色金融发展的丰富实践

其一,香港广泛深入开展绿色金融实践,已经积累丰富经验。香港2018-2019年度财政预算公布推出政府绿色债券计划的规模为1000亿港元,2021-2022年度财政预算将绿色债券计划的借款上限提升一倍至2000亿港元。2024年最新《财政预算案》重点提到“迈向绿色未来”的总方针,将政府绿色债券计划及基建债计划借款上限设为5000亿港元。2023年8月底发布的《绿色债券报告2023》显示,截至2023年7月末,香港特区政府已发行7批绿色债券,累计发行额接近220亿美元。数据显示,2014年碳排放达到峰值后,香港碳排放量总体呈下降趋势。2022年香港的人均排放量为4.55吨,低于10年前的约6.2吨。

香港金融监管机构致力于持续完善绿色金融监管框架,推进香港绿色金融发展。2020年5月,香港证监会(SFC)、香港金管局(HKMA)等共同设立绿色和可持续金融跨机构督导小组,同期成立绿色和可持续金融中心。2021年5月,HKMA公布绿色和可持续金融资助计划,至今通过该计划成功资助债券发行人和借款人在香港发行合计超过340笔绿色和可持续债务工具,总额达1000亿美元。2024年3月,香港绿色和可持续金融跨机构督导小组等推出香港绿色金融科技地图原型,以支持企业和金融机构识别符合其业务需求的绿色和可持续金融科技(绿色金融科技)解决方案。2024年5月,HKMA发布香港可持续金融分类目录,涵盖4个行业(即发电、交通运输、建筑、污水与废物的处理)下十二项经济活动。

其二,香港和内地从多个层面加强绿色金融合作,已有一定基础。政策层面,2019年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支持香港打造大湾区绿色金融中心,建设国际认可的绿色债券认证机构”。2021年发布的《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要求前海“深化粤港澳绿色金融合作,探索建立统一的绿色金融标准,为内地企业利用港澳市场进行绿色项目融资提供服务”。2022年香港特区政府明确提出“发展绿色和可持续金融——推动香港成为内地及海外政府和绿色企业的首选融资平台,以及在香港建设国际碳市场”等。深化两地绿色金融合作既是香港加快融入国家重大战略的需要,也是香港实现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内在要求。

香港和内地不少省市探索推进绿色投融资合作,市场参与度颇高。2020年,广州、深圳、香港、澳门四地联合成立的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联盟,推进大湾区绿色金融跨境协同合作。2022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推动发布内地首个企业赴香港发行绿色债券的流程参考,支持地方政府和企业主体赴港发行绿色债券,深圳市已连续3年赴港发行绿色和可持续发展债券。2022年10月,海南省政府在香港成功发行首单蓝色债券和可持续发展债券,规模为50亿元(人民币,下同)。未来两地绿色金融合作将孕育巨大的业务机会。

其三,香港具备利用两个市场发展绿色金融的独特优势。香港致力于建设亚洲及全球绿色金融中心。第一,香港的金融市场更加开放和活跃,在港的中外资金融机构众多,私募投资、资产管理以及资本市场发展成熟;第二,香港是连接中国和世界的重要窗口。年初以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等连续发布多项“互联互通”政策,为深化两地金融合作、扩大对外金融开放创造了便利。2024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和HKMA推出六项政策举措,涉及金融市场互联互通、跨境资金便利化以及深化金融合作等多个方面。4月,中国证监会发布五项资本市场对港合作措施,拓展优化沪深港通机制,共同促进两地资本市场协同发展。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4月30日,港股通与陆股通累计净买入成交金额分别达到2.7万亿元、1.8万亿元,分别是2015年同期的36倍和18倍。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持续巩固和提升。根据HKMA公布的数据,2021年香港的银行业约有200家认可机构,亚洲区安排国际债券发行规模2070亿美元,连续6年成为全球安排亚洲区国际债券发行最具规模的中心。截至2023年底,香港拥有超过200个授权的可持续发展ESG基金,管理总资产规模超过1600亿美元。同时,香港也是全球最庞大的离岸人民币资金池,而且中国约2/3的对内及对外投资都经由香港进行。香港有条件、也有动力担负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键角色,一则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助力国家可再生能源投资布局、绿色债券国际发行、两地资本市场ESG发展,二则凭借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窗口,深挖拓展香港绿色金融增长潜力。

其四,香港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发展有积极实践。香港本地银行加快绿色金融创新和实践,比如汇丰银行就设立了一项总额达90亿美元的大湾区可持续发展信贷基金,中银香港提供包括绿色私人贷款(支持电动车和再生能源工程等)、绿色贷款以及可持续发展表现挂钩贷款等多个业务品种,绿色贷款仅用于绿色项目及绿色投资,恒生银行则与香港品质保证局合作推出网上绿色设备贷款评定平台“恒动易”,旨在向企业提供绿色设备贷款评定服务。工银亚洲协助客户定价“一带一路”绿色债券、转型债券等ESG债券规模超过400亿美元,成功牵头工商银行在港发行的绿色及“碳中和”主题债券超过80亿美元。

交通银行(香港)和交通银行香港分行积极做好“五篇大文章”,深耕绿色金融发展,率先在香港市场推出“绿融通Green Infinity”绿色金融品牌。2023年成功协助客户发行40笔境外绿色主题债券,合计规模达170亿美元。风险管理方面,紧跟HKMA气候风险管理要求,积极开展气候风险压力测试,制定《气候风险管理规定》,明确气候风险管理部门职责、策略以及风险管理措施。信息披露方面,连续两年发布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报告,从治理、战略、风险管理以及指标和目标共4个维度梳理和披露自身在气候风险应对以及绿色投资理念方面的实践。

下一步香港绿色金融发展的思考

从金融机构角度来看,建议重点做好四方面工作:一是进一步明确分子行绿色金融战略定位,制定完善绿色金融行动计划,组建跨部门、跨条线绿色金融专项团队,细化绿色金融目标任务和发展措施,量化绿色金融指标;二是紧跟香港特区政府和监管部门绿色金融计划和项目,结合HKMA《香港可持续金融分类目录》,继续优化绿色和可持续转型行业授信政策,推进气候风险管理、优化财务策略以及健全气候风险信息披露机制,加快建设绿色及可持续银行;三是加强境内外绿色金融协作和联动,参与推进香港绿色债券、绿色股权投资、绿色产业基金等综合化绿色金融服务,并拓展绿色航运、绿色航空金融租赁业务;四是广泛参与香港绿色低碳社会活动,积极倡导绿色、高效和数字化运营减少日常经营活动中的“碳排放”,将绿色低碳理念融入经营管理各环节,加强绿色及可持续金融人才培养和员工绿色金融知识培训,助力香港建设宜居低碳国际城市。

(作者系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