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4-09-10 08:21
□记者 许予朋 英草卓玛
中国制造的光伏产品点亮非洲家庭的晚间生活,埃塞俄比亚的咖啡豆上了中国老百姓的早餐桌……经贸往来之间,中非“合抱之手”越握越紧;商旅客行背后,金融网络越织越密。近年来,随着中非经贸合作不断走深,与经贸合作相伴而生的跨境支付、跨国融资等金融活动更加繁盛。
在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召开期间,《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采访了多位来自中外资金融机构的银行家及学界人士,从专业视角与切身体验出发,探讨中非合作的机遇与未来。渣打银行非洲经济学家白玲珑(Sarah Baynton-Glen)预测,未来几年,中国对非洲的信贷规模将有所回升,民营资本将在贸易投资中发挥更大作用。多位受访人士表示,以移动支付为代表的数字普惠金融领域将成为中非金融合作的“新风口”。
“我们通过一个个项目紧密联系”
“水电站并网发电后,首都卢萨卡周边几乎再没停过电,我们可以随时打开电视机,孩子也可以在家安心写作业。”中国工商银行总行专项融资部绿色能源处员工韦澍清晰记得,当地居民这样评价凯富埃河畔的水电站。赞比亚是水资源大国,将丰富的水力资源转化为电力一直是当地民众的期待。
在中国工商银行等金融机构融资支持下,2023年,该水电站成功实现运营发电,为解决当地电力紧张问题提供了巨大帮助。
近年来,中非基础设施建设合作持续走深走实。目前,中国企业已在非洲各国累计参与新建和改造铁路超过1万公里、公路近10万公里、桥梁近千座、港口近百个、输变电线路6.6万公里、骨干通信网络15万公里,发展红利直接惠及非洲各国。
不断跃升的数字背后,是中资金融机构以金融之力架起中非合作的桥梁,让非洲各领域的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在非洲不断落地开花。
“工商银行已累计支持中非经贸合作项目132个,承贷金额超过280亿美元,覆盖南非、尼日利亚、埃及、安哥拉、科特迪瓦等26个非洲国家。”中国工商银行相关负责人介绍。
1997年,赞比亚中国银行开业,成为第一家扎根非洲大陆的中资金融机构。成立27年来,赞比亚中国银行为赞比亚国家发展和经济建设提供了超30亿美元的信贷支持,涉及矿业开采、冶炼,供水、公路及经济开发区等诸多大型基建领域。
截至6月末,国家开发银行已累计发放非洲中小企业专项贷款30亿美元,覆盖32个非洲国家,直接为当地创造就业机会27万个,间接使11万户农户受益。
6月24日,中国信保承保的威海华坦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投资坦桑尼亚建设东非商贸物流中心项目(以下简称“东非商贸物流中心”)海外投资股权保单保险责任正式生效。东非商贸物流中心预计将为坦桑尼亚当地提供1.5万个就业机会、5万多个间接就业岗位,总产值1.5亿美元,同时也将带动国内商品出口超2亿美元。
中非合作的累累硕果不仅生长于广袤的大陆和山水间,也飞进千千万万寻常百姓家,为中非人民民心相通、命运联结积蓄起力量。
“China,Good!”工商银行融资支持的几内亚某新建公路旁,一家路边小店的店主对正进行贷后检查的工商银行总行专项融资部基建制造处员工赵成雷竖起大拇指。得益于该道路项目竣工通车,店主一家人的生活比之前好多了。向这位来自中国的朋友递去一瓶水后,店主用中文说,“不要钱”。
“很难想象,中非相隔万里,我们却通过一个个项目紧密联系在一起。”作为中非合作的亲历者和参与者,赵成雷感叹道。
推动多元参与者开展金融合作
随着中非经贸往来热度不断提升,中非金融合作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很多中资企业刚进入非洲,我们就已经认识它了。”渣打银行非洲区走廊银行家詹嘉瑜介绍,得益于渣打银行在全球发达的服务网络,每一位中资企业客户在进入非洲市场时,渣打银行在非洲的中资业务团队都能从集团层面的客户经理处,提前了解企业信息,更快对接企业需求。这一网络大大缩减了当地银行家了解客户的时间成本。
与中资银行相比,渣打银行进入非洲市场相对更早,在泛非州地区的网点布局相对更全面。基于渠道优势与对非洲业务的长期深耕,詹嘉瑜对中非经贸往来间的趋势性变化有着深入观察。
“目前,中资企业参与非洲市场的方式愈趋多样,越来越多中资企业选择以投资者的身份进入非洲市场。而在我国主导的一些制造业项目中,除了中资金融机构,也出现了更多国际金融机构、本土金融机构的身影。此外,越来越多民营资本也在不断涌入。”詹嘉瑜表示,推动非洲经济发展,基建先行。在基础设施搭建好之后,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参与者越多元化,越能够释放非洲经济的活力,同时也能进一步提高非洲国家基建资金投入的回报率。
不同类型资本参与度、活跃度持续提升,意味着产生更多合作机遇。在詹嘉瑜看来,未来推进多边融资与人民币国际化将是渣打银行参与中非金融合作的两个重要领域。此外,非洲也将是移动支付发展的“热土”。
“结合渣打银行多年来在非洲开展项目融资的经验,我们希望推动项目资金来源更加多元化,这样能够更好地帮助项目穿越当地不同政治周期,也能使项目在ESG等方面更快达到国际水平,以此降低项目风险,同时也为投资方降低风险。”詹嘉瑜表示。
人民币国际化方面,白玲珑指出,在非洲,人民币正越来越多地用于贸易结算和投资活动,非洲跨境人民币支付规模也在持续稳增。其中,南非作为中国在非洲最大出口国,人民币支付额占比达70%;肯尼亚、坦桑尼亚和毛里求斯对中国进口规模较大,预计未来有望更多使用人民币支付。此外,非洲各国政府与企业发行“熊猫债”,有望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下一个发展领域。
打通非洲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平均汇款成本高达7.8%、互联网普及率低于全球水平……当前,在促进普惠包容发展方面,非洲还有许多“最后一公里”亟待打通。
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CAFI)院长贝多广认为,数字普惠金融是迅速铺开金融服务的重要手段,而中国具有非常普及的手机支付技术。在这一领域加强中非合作,能为非洲金融业发展带来“弯道超车”的机遇,更能切实改善当地老百姓生活。
今年8月,由CAFI主办的中非数字普惠金融峰会二度来到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与当地凉爽天气相对的,是当地政府与金融机构的热情。“围绕信贷、支付、技术等话题,每个人的关注点都不一样。大家一早就来,交流到晚上七八点还不散去。”一位参会的CAFI研究员说。
在非洲,无论是本土支付还是劳务人员跨境支付,都存在很大金融需求,而高昂的汇款成本直接影响了数百万依赖汇款劳动家庭的生活质量。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打破“缺电”瓶颈。
贝多广指出,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数据,非洲大陆仍有超过6亿人口无法获得可靠的电力供应,这意味着即使手机普及了,在使用上依然不方便,但非洲可再生能源潜力巨大。“中国光伏产业非常发达,能够为非洲老百姓解决能源问题提供优质、普惠方案。”目前,中国已有民营企业将光伏产品推向了非洲家庭,特别是改善了最底层人群充电问题,这使得移动支付能进一步推广。
在移动支付深入发展的基础上,信贷资源有望进一步普及。从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经验来看,贝多广表示,支付数据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衍生出数字信贷产品,在此基础上,又发展出保险产品、理财产品等,目前这一模式已经相当成熟。“非洲尚停留在支付阶段,这个阶段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开始探索数字信贷。一开始额度可能小一些,但老百姓不需要达到银行的‘高门槛’也可以获得授信,这就解决了获贷率低的问题”。
当前,在移动支付领域,一些由中国企业家推动的具有社会影响力的项目正在茁壮成长。比如,瞄准肯尼亚贫困家庭“负担不起网费”的痛点,中国企业家周涛创立了非洲诺联科技公司,在贫民窟中铺光纤,为老百姓入户安装网络,让当地居民花5美元就能获得每月50G的流量。在此基础上,周涛又开发了移动支付钱包、购物网络,大大推进了社区内的数字化水平,降低了居民生活成本。
“小而美”项目枝繁叶茂,同样需要金融支持。非洲诺联科技公司合伙人沈晨岗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希望国内资本能有更多国际视野,特别是国有资本基金能够更多地关注和扶持“出海”非洲的中小企业发展。
“对于走进非洲的中资民营小微企业,如何获得有效的金融服务、融资支持是一个痛点。”贝多广指出,许多中资中小企业很难获得当地银行认可并从当地银行获得金融服务,这类企业“出海”面临的融资问题亟待解决。
(本报记者冯娜娜、房文彬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