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农金> 用科技激活农商银行创新力

用科技激活农商银行创新力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4-09-09 08:32

□董林杨 本报记者 胡杨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高质量金融服务助力。农商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重任。然而,当前部分农商银行在谋求自身发展过程中,也累积了一些风险。农商银行如何激活自身创新力,农商银行高管、业界专家们认为,农商银行要聚焦主责主业,提升管理服务质效,加强特色文化建设,依靠科技赋能新质生产力。

聚焦主业 提升管理效能

农村中小银行是服务地方经济的主力军,发挥着“毛细血管”的重要作用。金融监管总局农村银行司监管三处二级调研员、副处长朱光介绍,2023年末,全口径的农村中小银行总资产达到55万亿元,占银行业总资产14%,超过70%的法人机构和网点都在县城,基础金融服务覆盖全国的县乡居民,实现了乡乡有机构、村村有服务。

作为名副其实的支农支小主力军,朱光表示,“涉农贷款有16万亿元,小微企业贷款17万亿元,支农支小贷款占各项贷款的比例长期保持在80%左右。”

当前,部分农村中小银行在前期发展中累积了一些矛盾和风险,推进中小银行改革化险已成为行业共识。那么,农商银行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从而赋能新质生产力?

朱光表示,“农村中小银行因农而兴,伴农成长,只有扎实做好服务‘三农’、服务小微,立足当地开展特色化经营,才可以焕发体系活力,发挥体系优势,才可以强本固基、根深叶茂。”

以做好普惠金融大文章为例,金融监管总局普惠司小微金融处副处长李振宇表示,农商银行应深耕当地客户,满足重点领域信贷需求。今年3月,金融监管总局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做好2024年普惠信贷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聚焦科技创新、专精特新和绿色低碳发展,以及重点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外贸等领域小微企业,健全专业化服务机制。

结合本地绿色发展的现实情况,湖北三峡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梅素益表示,该行创新服务保障机制,强化要素赋能、投向管控、风险防控,构建融合发展新体系。

成都农商银行副行长、董事会秘书尹华锋认为,要以机制、流程、科技、团队为抓手,向管理要效益,持续增强资产业务的发展韧性。以机制赋能为例,为改变分支机构各自为政、总行难以统一把控风险的问题,该行持续推进“4个集中”建设,提升风险管理能力。

培育动能 依靠科技赋能

科技深刻推动金融业嬗变,让金融业转型发展跑出“加速度”。平衡安全与发展,深化支农支小新活力,需要依靠科技赋能。

安徽肥东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丁牧坦言,农村中小银行面临盈利能力下滑、流动性收紧等问题。“目前市场竞争由区域战变成阵地战,银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如果不突破创新转型发展,等待我们的将是四面楚歌,无路可走。”他表示,短期来看,数字化转型能够解决效率不高、成本难降、风险难控、客户体验感不强、利润难增等问题;长期来看,数字化转型能够为中小银行提供强大的决策依据,拓展战略空间,开辟新的发展路径,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目标。

瑞丰农商银行代表吴光伟表示,忠实的客户是农商银行最宝贵的财富,“我们终极目的是围绕客户全生命周期做数字化运营。”个人贷款方面,从早期的IPC模式发展为线上贷款模式,再到创新O2O模式,瑞丰农商银行不断推动营销模式升级。同时,该行搭建了“三横六纵”的数字化客群运营体系,根据行业、职务、征信对客户分群,围绕客户的全生命周期,从“潜客、扫码、授信、签约、用信、退出”六个环节进行精准营销。

如果说科技为中小银行发展“强身健骨”,那么根植本土文化则为中小银行“培根铸魂”。

湖北当阳农商银行董事长周正国表示,当阳农商银行始终坚持以文化育人、文化育心、文化塑性,创造性开展了担大义、固根本、讲信义、壮筋骨、重情谊、强支撑的企业文化建设。当阳农商银行始于红色精神的泉城,既有肩背黄挎包、用脚步丈量乡村大地的挎包精神,又有为乡村振兴和实体经济发展贡献力量的劳模精神,激励着当阳农商银行始终坚守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把握形势、坚定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