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4-09-05 08:03
□朱俊生
近日,李强总理主持国务院“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专题学习。他指出,要强化“老有所养”的服务保障、“老有所依”的资金保障以及“老有所为”的制度保障。保险业可充分发挥保障功能与连接康养服务等优势,助力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商业养老保险,助力“老有所依”的资金保障
强化“老有所依”的资金保障,亟须加快健全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从国际经验看,发展养老金融的核心是完善包括职业年金与个人养老金在内的私人养老金体系。以美国为例,2021年底养老金融资产42.3万亿美元,其中私人养老金资产39.4万亿美元,占比超过了93%。从国情出发,我国养老金融发展的关键是发展包括商业养老保险在内的第三支柱。2023年,保险业积累的养老准备金超过6万亿元人民币,为“老有所依”提供了重要的资金保障。保险业可充分发挥产品、分散长寿风险等优势,提升长期养老资金的投资收益率,成为第三支柱发展的核心力量。
第一,发挥养老保险产品相对优势,促进养老财富积累。养老保险产品期限长,在人口高龄化和长寿化背景下可以帮助客户对抗人性中的短视与急功近利,做长期养老储备。养老保险产品“安全、稳定、持续增长”,能够在不确定的经济变局中提供确定性保障。养老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为复利,在长生命周期内可发挥复利效应,利用时间价值获取被动收入与长期增值,促进养老财富积累。当前国内外经济增长均承受巨大压力,长期利率下行的趋势比较明显。在此背景下,预定利率所带来的确定性保障凸显了养老保险产品作为防御性资产的优势,有助于帮助风险偏好程度不高的消费者获取安全、稳定被动收入及现金流资产。同时,养老保险多账户的设计,有助于在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现状下实现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的有效结合,满足客户不同养老财富管理风险偏好的需求。尽管养老保险产品有上述机制性优势,但实践中拓展养老保险市场仍然面临很大的挑战。其重要原因在于,相比长期回报与资金的时间价值,人们往往更注重短期回报,这扭曲了对风险的感知。消费者往往低估自己面临的长寿风险,且对保险产品的长期收益率感知偏低。因此,社会各界需通力合作,提升对消费者金融素养和财务稳健性方面的教育。国际经验表明,教育和动员消费者,可以有效提高对于养老的长期储备水平。因此,对消费者的长寿风险教育越到位,越有利于保险业拓展巨大的养老保险市场。
第二,推动生命年金化领取,发挥保险分散长寿风险的独特作用。生命年金以被保险人生存为条件,可实现终身年金领取,即只要个人生存,就可以领取养老金。这种以生命表为依据、运用精算技术的年金化领取能够有效解决个人预期寿命不确定性带来的挑战,规避实际寿命超过预期寿命带来的财务风险。值得指出的是,在参与养老金融的机构中,只有保险机构能够开发和销售生命年金产品。因此,保险业应充分发挥在生命表、精算方面的优势,以及过去在提供年金化领取服务方面积累的经验,在养老金领取环节积极发挥作用。为此,政府与行业可加强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提供高质量的长寿风险数据。长期财务保障的可持续性要求设定恰当的模型,而模型的测算需要可靠的数据。政府机构和行业通过提供长寿风险数据,可以促进支持各种养老解决方案的研究和创新。另外,在个人养老金制度建构中,可借鉴国际经验,采取税收政策调整等措施鼓励实施生命年金的领取方式。事实上,年金化领取是国际上通行的应对老年人不确定的长寿风险、保障老年经济安全的有效手段。
当然,当保险机构在分散不同被保险人长寿风险的同时,也集合了全部人口平均寿命增加所带来的风险。我国监管部门和保险行业要密切关注国际同行的探索,适时研究引入孵化交易市场、产品设计、投资手段、风险对冲等应对长寿风险的措施,促进资本市场支持和参与风险分担。一是孵化长寿风险交易市场。建立有效的风险交易市场,对冲长寿风险。二是创新产品设计。调整定价策略和保障内容,降低风险。具体的策略包括更精准的生命表、浮动利率定价、寿险和商业养老年金保险产品组合。三是优化投资手段。丰富投资类别,结合养老服务产业,控制风险。具体的策略包括投资专属长期投资类别、投资“反向风险”业务、投资或自持“养老服务”,降低成本。四是构建风险对冲。充分发挥市场功能,转移风险。具体策略包括长寿风险互换、利率互换、通胀互换、引入再保险。
第三,完善激励相容机制,提升长期养老资金的投资收益率。商业养老保险本质上是长期养老资产积累,在较长的积累期提高养老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是关键,投资收益是保险、基金、银行、银行理财公司等不同机构之间竞争的核心。和其他资金相比,商业养老保险资金具有期限长的优势,可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长期资金支持,具有跨越经济周期的独特优势。但受体制、机制与投资能力等约束,目前养老保险资金尚存在“长钱短用”的问题,长期优势没有显著发挥。特别是我国大型保险资管机构以国有为主,对承担风险的经济激励和责任不匹配,造成了保险机构通过期限溢价、非流动性溢价和信用下沉等方式追求更高投资收益的动力不足。因此,要适当提高风险容忍度,提升养老资金投资收益率。保险机构可拉长考核期限,优化绩效考核体制,完善对承担风险的经济激励和责任匹配机制,倡导长期投资理念,提升投资能力,提高长期养老资金的投资回报。
保险+养老服务,助力“老有所养”的服务保障
我国以老龄化、高龄化与少子化为特征的人口结构变迁提升了养老服务需求,亟须全面建立和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实现“老有所养”。近年来,我国保险业积极参与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满足了部分老人对居家养老、旅居养老和机构养老及专业护理服务的需求。
养老保险与康养服务结合,可以满足消费者获取与提前锁定优质康养服务资源的重要诉求。探索保险产品与康养服务相结合的不同模式,以刚性的养老需求带动相对低频的保险需求,可以将单纯的“现金”给付演进为“现金+服务”综合解决方案。另外,养老保险与养老服务业的结合可以促进负债端保险业务与资产端投资业务的融合。养老服务业投资规模大、盈利周期长,需要长期资本的投入。养老保险资金规模大、期限长,与养老服务业发展需求高度契合,可以成为养老服务业重要的资本来源。养老保险资金投资养老服务业能够缓解保险资金错配压力,规避经济周期性风险,弱化资本市场的不稳定对保险公司投资收益的影响,提升抗风险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我国保险业参与养老服务在2015年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以重资产、轻重并举、轻资产等多种投资模式,探索保险与综合型养老社区、旅居养老以及居家养老服务结合,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当然,保险业参与养老服务业也存在一些挑战与风险。以养老社区为例,截至2023年底,商业保险机构养老社区项目建设数量(包括在建和建成)129个。但养老社区发展尚存在不少的制约因素,如土地获取难度大,资产投资回报率较低;重资产养老项目的投资额大、盈利周期长,需要稳定的资金支持,养老社区建设资金门槛高;养老产业行业跨度大,涉及工程开发、物业管理、酒店/公寓经营、医疗健康管理、养老护理服务,养老社区管理和运营门槛高,对保险公司的运营能力有很高的要求;我国缺乏对老年医学人才、全科医生、护士,特别是养老护理员的职业教育和训练,造成养老社区运营中专业护理人才缺乏、劳动力成本上升;目前国内现有的养老社区尚处于建设和初步使用阶段,有待时间的检验;养老产业投资退出壁垒高;保险业在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仍有待明确,保险机构投资养老服务业的政策环境尚有待完善。
为促进养老保险和养老服务有机结合,政府可优化和完善支持政策体系,包括完善康养用地管理政策,缓解保险业参与康养服务面临的“拿地难”“用地贵”问题;加大税收优惠及补贴力度,提升保险业参与康养产业建设的积极性;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医保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加强统筹与政策协调,促进医养结合。政策支持可有效提升保险保障和服务功能,进一步发挥保险业在多层次养老服务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促进保险与养老产业融合与协调发展。保险机构可根据自身的发展阶段、资源禀赋、发展战略等,审慎选择参与养老服务的商业模式,提升专业化运营水平。(上)
(作者系北京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保险与养老金研究中心原研究负责人、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