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金融科技> 记者观察:互联网保险不是“流量”生意

记者观察:互联网保险不是“流量”生意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4-09-03 08:27

□记者 苏洁

当下,互联网保险发展热度似乎不如前几年那样如火如荼。有观点认为,互联网保险的发展离不开“流量”,但保险作为非刚需产品,在“流量”红利消失之后,又该何去何从?

互联网保险的辉煌之路有迹可循:2017年,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保险监管的逐步完善,互联网保险发展正式进入快车道。但此时涌入互联网保险行业的,大多是互联网巨头。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允许有实力有条件的互联网平台申请保险兼业代理资质”。在此政策红利下,一批互联网企业涌入保险业,一场关于互联网保险市场流量的争夺战正式打响。

彼时,互联网保险分几个阵营:一类是以互联网巨头为代表的新兴派,如百度、腾讯、滴滴、今日头条等多家互联网平台,纷纷通过参股保险公司、收购保险经纪及保险代理牌照等方式进军保险业。一类是以互联网保险企业为代表的创新派,4家互联网保险企业崛起,尝试推出一系列创新型保险,曾一度推动互联网保险发展,对唤起人们线上购买保险的意识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还有一类是以传统保险和保险中介为代表的传统派,“大浪淘沙沉者为金,风卷残云胜者为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倒逼这些传统机构不得不转型,否则将被淘汰出局。

2020年,随着《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办法》的落地,互联网巨头对于流量的争夺变得日益激烈。但高额“引流”费用,也需要高额的渠道成本,原因在于——有保险意识的人得不到定制型的产品和服务;有些群体的保险意识还比较低。这使得一些企业在前行的路上“力不从心”。从资本方面来看,资本在近几年对于互联网保险追逐也由最初的狂热渐渐冷静下来。

自2021年以来,互联网保险发展逐步进入瓶颈期,但互联网保险市场潜力依然巨大——中金公司研究数据显示:2021-2030年互联网保险将实现24%的复合增长率,互联网市场规模将达到2.5万亿元人民币。面对机遇和挑战,互联网保险应该如何前行?

首先,破除“流量”思维。很多互联网保险企业以“流量”为王,但保险的核心不仅仅是“流量”,而是保障。如果一味追求“流量”,只会让获客成本居高不下,从而降低用户黏性。

其次,产品营销创新。目前,互联网保险产品同质化,一个产品推出就会被快速复制,对于用户来说,具体场景的定制型产品更具吸引力。

最后,科技应用支撑。目前在保险科技应用方面,一些科技基础比较好的企业往往走在行业前列,对此,险企应加大技术研发投入,不断提升互联网保险产品创新能力,提升用户体验。同时,加大与科技企业的合作,实现共赢。

前路漫漫,大浪淘沙,谁能站在行业前沿,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