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4-08-31 08:00
中国银行保险报网讯【记者 王梦萦】
早上一杯八珍粉调理脾胃,晚上敷上玉肌散美容养颜,下午茶时间一杯七白饮、两块茯苓糕代替奶茶、蛋糕,睡前按揉几下助眠穴位,周末足疗艾灸拔火罐舒缓疲劳,闲来练练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强身健体,穿着刚买的汉服或新中式穿搭去学上一段古典舞/民族舞,抑或是古琴、插花、茶艺,修身养性,陶冶情操……这种既“复古”又“时髦”的生活方式,正在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欢迎。
与人们印象里中医门诊多为老年人光顾不同,如今,生活压力大、深受失眠脱发抑郁肠胃疾病等困扰的年轻人开始涌向中医门诊。有病治病,无病养生。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中医不仅治好了不少年轻人的疑难杂症,更向全社会证明了中华传统医药学的博大精深,普及了一种对于当下的人们来说很“新”的养生方式。
有媒体报道,一项针对年轻人的调查显示,74.3%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有中医养生意识,94.0%的受访者了解过中医养生的相关理念,93.3%的受访者尝试过各式中医诊疗法。不仅如此,这届年轻人在养生上还很舍得花钱。有调查显示,2023年,18—35岁年轻人消费榜单第三名就是“保健养生”,占养生消费群体的比例高达83.7%。
乘着“中式养生”的东风,各类古法滋补膏方、中药饮品、艾灸棒等养生工具、足贴脐贴三伏贴、草本泡脚包、中药香囊、药枕、中草药成分护肤品等一跃成为购物平台上新的“顶流”。线下也不遑多让:“冰中式”——中药酸梅汤走红,52元的中药面包、38元一份的中药冰淇淋卖断货,中医馆里的药膳牛肉面大排长龙......“中式养生”渗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多维度满足时下年轻人的健康诉求,也有效刺激了消费。
然而,公众对于“中式养生”人气高涨乐见其成的同时,客观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首先是打着“中药”旗号的各类产品,其主打的中药成分添加多少、占比几何、能否满足消费者对于功效的期待,抑或只是噱头,恐怕要打个大大的问号。其次,某些产品一旦贴上“中药”“养生”“滋补”“药食同源”等标签就身价翻倍、价格虚高,成为新型“刺客”“智商税”,不仅扰乱市场秩序,更是损害行业形象。然后,抢滩“中式养生”赛道的企业众多,其中既有以同仁堂·知嘛健康为代表的根正苗红的商家,也不乏各类名不见经传的小品牌。如何严把商家资质入口关、杜绝黑心小作坊对消费者的戕害,是监管应该关注的重点。最后,每个人体质不同,需求也千差万别,面对让人眼花缭乱的“中式养生”产品,理性消费、谨慎挑选,不盲目跟风、不病急乱投医,必要时补充相关知识,对自己的健康负责,也是成熟的消费者应该做的事。
大众越来越重视身体健康和生活品质,而中医药学要传承与发展,也必然离不开人民群众的肥沃土壤。“中式养生”市场唯有越来越规范、成熟,才能真正迎来消费者与商家的“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