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4-08-13 09:11
□廖志明
银行理财起源于外币结构性存款产品。2004年光大银行发行了首只面向个人的人民币理财产品,揭开了国内银行理财的发展序幕,时至今日已有20年。多年来,银行理财“刚性兑付”问题严重,危及银行体系的稳健运行。随着2018年4月资管新规落地以及一系列银行理财监管文件实施,银行理财逐步公募基金化。通过理财子公司开展理财业务,可与母行风险隔离,机制也能更市场化。
理财公司相继开业,开启银行理财的新时代。2018年12月首批理财公司获批筹建,2019年5月建信理财率先开业以来,理财公司数量快速增加。截至2024年7月下旬,已有32家理财公司获批筹建,包括国有六大行、12家股份行、8家城商行、1家农商行、5家合资理财公司,覆盖了所有类型的银行,除浙银理财外均已开业。可以说,银行理财已经进入理财公司时代,揭开了规范发展的新序幕。
理财公司已成为理财业务的发展主体,理财公司产品规模占比超八成。理财公司为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的核心,依照监管要求,理财公司发行的产品均须为净值产品。2020年初以来,理财公司理财产品规模快速增长。截至2023年12月末,理财公司理财产品存续规模22.5万亿元,占理财产品存续规模的83.8%。自2019年首家理财公司开业以来,理财公司理财规模迅速增长,理财公司已经成为银行理财市场的绝对主力。
历经净值化转型的洗礼,理财公司行业格局悄然生变。股份行理财公司崛起为第一梯队,大行理财公司有所式微,部分城商行理财公司发展势头迅猛。截至2023年末,招银理财、兴银理财及信银理财稳居理财公司理财规模的前三名,其中,招银理财及兴银理财的理财规模均超过2万亿元,理财公司行业格局初定。股份行理财公司纷纷崛起,主要得益于母行财富管理战略及相对市场化的机制。
目前,银行理财产品体系涵盖固定收益类、混合类、权益类和商品及衍生品类,产品线逐渐丰富。银行理财以固定收益类为主,近几年含权理财(混合及权益类)规模持续下降。期限结构方面,持有期及T+1的规模增长明显。产品创新方面,多策略理财产品及QDII理财产品还在起步阶段。
2022年底,市场对经济前景变得乐观,债市大幅调整,引发理财净值下跌、个人投资者大量赎回理财、理财抛售债券的影响。笔者估算,2022年11月10日-2023年3月末,理财规模下降了约6万亿元,理财产品大量“破净”。由于前车之鉴,银行理财投资久期明显缩短及大量配置存款。2023年二季度以来,银行理财规模重启增长。
由于中国广大居民总体风险偏好偏低,固收类产品是居民财富配置的基本盘,银行理财在服务居民财富保值增值方面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2013年末-2016年末的3年里,理财规模从6.5万亿元快速增长至23.1万亿元,2016年末个人存款仅59.8万亿元,理财规模与个人存款之比达38.6%。2024年6月末中国个人存款高达146万亿元,理财规模与个人存款规模的比值降至19.7%。现金类理财替代活期存款,中长期限理财替代长期限定期存款,银行理财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理财公司如若不大力发展行外代销,其自身发展的天花板为母行,其在理财行业的地位很难超越母行在银行业的地位,因此行外代销重要性提升。从基金公司的发展历程来看,部分基金公司因其市场化程度高,摆脱了对股东的依赖,在基金公司排名显著超越了股东券商在证券行业的地位。从代销渠道建设来看,兴银理财、信银理财及华夏理财代销机构数量多,且全国性银行多,杭银理财在城农商行理财公司中独领风骚,苏银理财及南银理财紧随其后。
未来,理财公司应坚守代客理财的初心,坚持净值化路线,丰富产品供给。理财真净值时代,理财公司可借鉴公募基金的产品体系。随着未来走向极低利率时代,境内纯固收产品的发展可能陷入困境,需要大力发展境外债券及含权理财产品,为长远发展提前布局。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